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氣溫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氣溫病

定義與源流
伏氣溫病為中醫溫病學重要概念,指外邪侵入人體後未即時發病,反而潛伏於體內,待特定時機(如氣候變化、正氣虛弱)方發作之溫熱性疾病。其理論根基可溯至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揭示寒邪冬季伏藏,至春化熱而發為溫病之機轉。後世醫家如王孟英於《溫熱經緯》進一步闡述,張錫純《衷中參西錄》更強調「內蘊之熱」與外感相觸而發病之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氣伏藏:外邪(如寒、暑、濕)侵入後未即時外發,隱伏於少陰、膜原等深層部位,隨人體氣血陰陽變化而化熱。
  2. 時令誘發:春季陽氣升發或秋冬寒氣外束,引動伏邪,內外合邪而病發。
  3. 正虛為本:患者素體陰虛陽盛,或正氣不足,邪氣得以久伏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發病特點:起病即見裡熱熾盛,較少表證階段,或表證短暫迅速入裡。
  • 主要症狀:高熱、口渴引飲、心煩躁擾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或沉實。嚴重者可見神昏譫語、斑疹隱隱等營血分證候。
  • 與新感溫病之別:新感溫病多由表入裡,初起惡寒發熱明顯;伏氣溫病則以裡熱為先,病程較深。

分類與相關病證

  1. 春溫:伏寒化熱,春季發病,見高熱、頭痛、溲赤,甚則抽搐。
  2. 伏暑:暑濕伏於體內,秋冬發作,表現為發熱、胸悶、苔膩。
  3. 溫瘧:陰虛內熱復感外邪,寒熱交作,熱多寒少。

治療原則
清泄裡熱為主,兼顧透邪外出:

  • 氣分熱盛:用白虎湯、黃芩湯清熱生津。
  • 營血分證: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。
  • 兼夾濕邪:蒿芩清膽湯化濕透熱。
  • 陰虛火旺:加減復脈湯滋陰透邪。

理論延伸
伏氣學說反映中醫對疾病「潛伏—發作」動態過程的觀察,強調內外環境互動對病機的影響。清代葉天士提出「伏邪自裡出表」的傳變路徑,進一步豐富其理論體系。此概念亦與現代醫學「潛伏感染」或「慢性炎症」有部分相通之處,展現中醫對疾病時序性的獨特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