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氣
病證名,指邪氣伏藏於體內,又稱伏氣溫病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由歷代醫家發展,成為中醫溫病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理論淵源
-
《內經》奠基
-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出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認為冬季感受寒邪,若未即時發病,邪氣可潛伏體內,至春季發為溫病。
- 《素問·熱論》進一步區分溫病與暑病:「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」
-
《傷寒論》與註解
- 張仲景於《傷寒論·平脈法》提及「伏氣之病,以意候之」,強調需透過脈象與症狀推斷伏氣存在。
- 金代成無己註解:「冬時感寒,伏藏於經中,不即發者,謂之伏氣。」指出寒邪伏藏於經絡,延後發病。
邪氣伏藏部位之爭
歷代醫家對伏邪潛伏的位置見解不一:
- 晉·王叔和(《傷寒例》):主張「寒毒藏於肌膚」,認為邪氣停留於體表淺層。
- 金·成無己:提出邪氣「伏藏於經中」,強調經絡為傳變途徑。
- 明·吳又可(《溫疫論》):創「邪伏募原」說,認為疫邪潛伏於半表半裡之募原,發病時由內外透。
- 清·王孟英(《溫熱經緯》):進一步區分伏氣溫病「自裡出表」的特性,指出其「先從血分而後達於氣分」,顯示病勢由深層向淺層發展。
伏氣與溫病的關係
伏氣學說主要應用於溫病範疇,清代後將溫病分為兩大類:
- 外感溫病:由當令時邪直接引發(如風溫、暑溫)。
- 伏氣溫病:因邪氣伏藏後發病,特點為:
- 初起無明顯表證(如惡寒、頭痛),而直接見裡熱證候(高熱、口渴、煩躁)。
- 若邪深伏血分,可見斑疹、出血、神昏等重症,如春溫(春季發病)、伏暑(秋冬發病)。
臨床辨證要點
伏氣溫病的關鍵在於「裡熱先見」,需結合發病季節與病史判斷:
- 春溫:多因冬寒內伏,鬱而化熱,發於春季,見高熱、舌絳、脈數。
- 伏暑:暑濕之邪伏於體內,至深秋或冬季發病,表現為暑濕挾滯或熱入營血。
伏氣理論體現中醫對疾病「潛伏—發病」動態的觀察,強調內外環境與邪正互動的複雜性,為溫病辨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