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匿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匿脈,中醫脈學名詞。指一種脈象。指脈象混亂,不易察明,時而陰部見陽脈,時而陽部見陰脈,所謂陰陽相乘;時而沉澀而短,時而浮滑而長,所謂陰陽相伏。為人體陰陽不和,平衡失調所致。

《難經.二十難》:「脈有伏匿……謂陰陽更相乘,更相伏也。脈居陰部而反見陽脈者,為陽乘陰也。脈雖時沉澀而短,此謂陽中伏陰也。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,為陰乘陽也。脈雖時浮滑而長,此謂陰中伏陽也。」

陽部,指寸部或肌肉之上;陰部,指尺部或肌肉之下。陽脈,指脈象浮滑而長;陰脈,指脈象沉澀而短。

伏匿脈是一種病理脈象,多見於陰陽兩虛、氣血兩虧、陰陽失調等病症。臨床上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辨證施治。

伏匿脈的診斷要點如下:

  1. 脈象混亂,不易察明。
  2. 時而陰部見陽脈,時而陽部見陰脈。
  3. 時而沉澀而短,時而浮滑而長。
  4. 多見於陰陽兩虛、氣血兩虧、陰陽失調等病症。

伏匿脈的治療方法如下:

  1. 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辨證施治。
  2. 可用補氣、益血、調和陰陽等中藥治療。
  3. 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中醫外治法治療。

伏匿脈的預後取決於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。如果患者的病情嚴重,治療效果不佳,則預後不良。如果患者的病情較輕,治療效果良好,則預後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