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匿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匿脈

伏匿脈為中醫脈學重要名詞,指一種陰陽錯雜、顯隱無常的特殊脈象。其特徵在於脈象表現混亂難辨,陰陽屬性相互乘伏,反映人體陰陽氣機嚴重失調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難經·二十難》,列為脈診難辨之證,具有重要臨床辨識價值。

脈象特徵

伏匿脈的核心表現為「陰陽相乘」與「陰陽相伏」兩種交互現象:

  1. 陰陽相乘

    • 陽乘陰:脈位本屬陰部(尺部或肌肉深層),卻出現陽脈特徵(浮滑而長),此為陽氣過盛逼迫陰位。
    • 陰乘陽:脈位本屬陽部(寸部或肌肉淺層),反見陰脈特徵(沉澀而短),此為陰邪侵佔陽位。
  2. 陰陽相伏

    • 陽中伏陰:雖整體呈現陽脈(浮滑而長),但時夾雜沉澀短促之陰脈特徵,提示陽證中潛伏陰邪。
    • 陰中伏陽:雖主體為陰脈(沉澀而短),卻偶現浮滑長大之陽脈,反映陰證內蘊陽熱。

此類脈象變幻不定,須反覆切按三部九候,觀察其動態變化方能確診。

病機溯源

伏匿脈的形成與《內經》「陰陽離決」理論密切相關:

  • 氣機逆亂:三焦氣化失常,導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陰陽之氣交爭搏結於脈道。
  • 邪正相爭:外邪內陷或七情鬱結,致使正氣抗邪時陰陽屬性紊亂,如少陽病「往來寒熱」的脈象表現。
  • 臟腑失衡:尤與肝膽疏泄失職相關,肝為「罷極之本」,其氣機橫逆可致脈象乍陰乍陽。

《脈經》進一步指出,此脈可見於「厥證」「癥積」或「五臟真氣敗露」之危候,但亦可能出現於體質特異者。

診斷鑑別

伏匿脈需與以下脈象區分:

  • 交替脈:陰陽屬性交替出現但界限分明,無相互夾雜現象。
  • 怪脈(真臟脈):無陰陽交替特徵,屬臟氣絕之死脈。
  • 結代脈:雖有節律異常,但無陰陽屬性動態變化。

臨床須結合「脈證合參」,如見此脈而伴隨:

  • 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者,多屬少陽樞機不利
  • 神昏譫語、腹滿硬痛者,恐為陽明腑實兼陰傷
  • 面赤足冷、煩躁欲寐者,或係少陰戴陽證

經典論述補充

清代周學海《脈義簡摩》闡發:「伏匿者,如賊寇流竄,出沒無常,非脈法精熟者不能逮其形。」指出此脈的複雜性需豐富臨床經驗方能掌握。明代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雖未專列伏匿脈,但其「浮沉遲數滑澀」六綱脈的相兼理論,實為辨識伏匿脈的基礎。

此脈象的深層意義,體現了中醫「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」的哲學觀,亦為「脈證從舍」辨治難題提供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