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明

伏明為中醫運氣學說中的專有名詞,屬五運主歲之一,特指火運不及的狀態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記載:「火曰伏明」,意指火氣衰弱,光明之象隱伏不彰。王冰注釋云:「明耀之氣,屈伏不申」,進一步闡明火運不足時,陽熱之氣無法正常升發,導致溫煦與推動之力減弱。

從五運六氣理論分析,火運對應夏季與心臟,主生長、溫化與光明。當火運不及形成「伏明」之歲,自然界易出現氣候偏寒、日照不足等現象;人體則可能表現為心陽虛弱、氣血運行遲滯,臨床可見畏寒、手足不溫、精神萎靡等症。此概念與「赫曦」(火運太過)相對,體現中醫「亢害承制」的平衡觀。

在臟象理論中,心屬火,主神明。伏明狀態下,心火衰微可能影響神志活動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」,火運不及時或見健忘、反應遲鈍等神失所養之候。治療上,傳統中醫可能採用溫補心陽、益火之源之法,如桂枝甘草湯類方劑,以助火氣升發。

伏明亦反映天人相應思想,提示歲運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,為中醫辨歲運、審病機的重要參考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