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脈

伏脈是一種脈象,指脈來伏隱,重按推筋著骨始得。見於邪閉、厥證、痛極等病證。

《難經.十八難》:「伏者,脈行筋下也。」

伏脈的形成原因,有以下幾種可能:

  • 由於邪氣閉阻經脈,導致脈道不通,脈象伏隱。
  • 由於氣血虛弱,脈象微弱,不易觸及。
  • 由於疼痛劇烈,患者不敢按壓脈象,只能重按推筋著骨始得。

伏脈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脈來伏隱,重按推筋著骨始得。
  • 脈象細弱,無力。
  • 脈象沉遲,不浮不滑。
  • 脈象弦急,有力。

伏脈的診斷,主要根據脈象的形態、質地、部位等進行。

伏脈的治療,主要以疏通經脈、活血化瘀、補益氣血等方法進行。

伏脈是中醫脈象學中的重要概念,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診斷和治療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。伏脈的出現,往往提示患者存在嚴重疾病,因此患者應及早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伏脈的臨床意義

伏脈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脈象,其臨床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伏脈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嚴重疾病,如邪閉、厥證、痛極等。
  • 伏脈可以作為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。
  • 伏脈的出現,往往提示患者病情危重,需要及早治療。

伏脈是中醫脈象學中的重要概念,其臨床意義十分重大。因此,臨床醫生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時,應重視伏脈的臨床表現,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