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脈

伏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屬二十八脈之一,其特徵為脈象沉潛深伏,須重按至筋骨方可得見,甚者需推筋著骨始能觸及。《難經·十八難》言:「伏者,脈行筋下也」,即指此脈深藏不顯,猶如隱伏於筋脈之下。

脈象特徵
伏脈較沉脈更為深隱,脈位極沉,輕取、中取皆不可得,必以重手按至筋骨,方能察覺其搏動。其脈形細弱,脈勢內斂,如潛藏地下,隱而不露。

臨床意義
伏脈主邪氣閉阻、氣血凝滯或陽氣衰微之證,常見於以下病機:

  1. 邪閉內結:寒邪、痰飲、瘀血等實邪壅滯,阻遏氣機,脈道受壓而深伏。如《脈經》所載:「伏脈為陰,潛伏在裏,陰邪固結,陽氣不通。」
  2. 厥證痛極:劇烈疼痛或氣機逆亂,導致氣血閉鬱,脈沉伏不起。如寒疝腹痛、真心痛(心絞痛)等,因痛極而脈伏。
  3. 陽氣暴脫:若久病重病,陽氣衰微欲絕,脈氣無力外達,亦可見伏脈,屬危候。

鑑別診斷
伏脈與相似脈象之區別:

  • 沉脈:脈位深沉,但重按可得,無需推筋著骨;伏脈則更為深伏,需極力按尋。
  • 微脈:脈形極細極弱,似有似無,主氣血虛衰;伏脈雖細弱,但以深伏為特徵,主邪閉或痛極。

伏脈之辨證須結合四診,若見於實證,多因邪阻;若見於虛證,則屬陽微欲絕,二者治法迥異,臨床尤當細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