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膂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膂之脈

伏膂之脈,又稱伏膂脈或伏膂經,是指隱藏在脊背筋肉之間的經脈,也就是腎脈。《素問·瘧論》中提到:「邪氣進入風府,循膂而下,注入伏膂之脈。」這段文字解釋了伏膂之脈的涵義。而王冰的註解中說明瞭伏膂之脈指的是腎脈循行於膂筋之間的部分。

這條經脈起源於腎臟,沿著脊柱向下延伸至腰部,然後分為左右兩支,沿著大腿後側向下,直至足跟。伏膂之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,主要用於治療腰背痛、下肢麻木、水腫等症狀。

伏膂之脈在人體內具有重要的功能,它主要負責輸送精氣和津液,並潤養腰背和下肢。伏膂之脈與腎臟密切相關,腎臟主宰水液代謝、骨骼生長、生殖系統運作和氣的吸收等重要功能。因此,保持伏膂之脈的健康對於整個身體的健康非常關鍵。

當伏膂之脈受到損傷時,可能會引起腰背痛、下肢麻木、水腫等問題。因此,平時應該注意保護伏膂之脈,可以加強腰背部的伸展運動,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,優化坐立的姿勢,避免腰部受涼,並適當地進行體育運動,增強體質並提高免疫力。

一旦出現腰背痛、下肢麻木、水腫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,明確問題原因並進行相應治療。伏膂之脈作為人體重要的經脈,其健康狀態對於整體健康至關重要。因此,我們應該隨時注意保護伏膂之脈,防止其受到損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