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膂之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伏膂之脈
伏膂之脈,又稱伏膂脈、伏膂、伏膂經,是指隱伏在脊背筋肉之間的經脈,指腎脈。《素問·瘧論》:「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……注於伏膂脈。」王冰註:「伏膂之脈者,謂膂筋之間,腎脈之伏行者也。腎之脈,循股後廉貫脊屬腎……但循膂伏行,故謂之伏膂脈。」
伏膂之脈起於腎,沿脊柱下行,至腰部,分為左右兩支,分別沿大腿後側下行,至足跟。伏膂之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,主治腰背痛、下肢麻木、水腫等症。
伏膂之脈是人體重要的經脈之一,其主要功能是輸送精氣和津液,濡養腰背和下肢。伏膂之脈與腎臟關係密切,腎主水,主骨,主生殖,主納氣,與人體的生長、發育、生殖、排泄等密切相關。因此,伏膂之脈的健康與否,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。
如果伏膂之脈受損,會導致腰背痛、下肢麻木、水腫等症。因此,平時要注意保養伏膂之脈,可以多做一些腰背部的伸展運動,避免久坐久站,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,避免腰部受涼,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如果出現腰背痛、下肢麻木、水腫等症,要及時就醫,查明原因,對症治療。伏膂之脈是人體重要的經脈,其健康與否,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。因此,平時要注意保養伏膂之脈,避免伏膂之脈受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