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膂之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膂之脈
伏膂之脈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特定解剖結構名詞,指隱伏於脊背筋肉深層的經脈,屬腎脈之分支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瘧論》記載:「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……註於伏膂之脈。」此處明確指出,外邪侵襲人體時,可沿督脈風府穴下行,深入膂筋之間,最終流注於伏膂之脈。
經絡循行與生理特性
根據王冰註解,伏膂之脈實為腎脈伏行於脊膂部位的分支。腎之經脈原循行路線為「循股後廉,貫脊屬腎」,而伏膂之脈則專指其潛行於脊柱兩側深層筋肉(膂筋)的部分。此脈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,因督脈總攝諸陽,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而腎脈屬陰,伏膂之脈恰為陰陽經氣交接的潛在通路。
功能與病理意義
- 經氣輸布:伏膂之脈為腎氣輸布至脊柱與腰背的重要途徑,主司腰脊強健與骨髓充盈。腎主骨生髓,此脈功能正常則腰膝有力,反之則易見腰脊痠軟、俯仰不利。
- 邪氣傳變:外感瘧邪或寒濕之氣可客於此脈,導致「瘧疾發作時腰脊先痛」的症狀(見《瘧論》)。此外,伏膂之脈瘀阻亦可能引發深層背痛,其痛感沉緊,按之不得,與淺層經絡病證有別。
- 與奇經聯繫:部分醫家認為伏膂之脈與衝脈相通,因衝脈「並少陰之經」,而腎脈屬少陰,故伏膂之脈可能參與調節衝脈氣血,影響生殖與月經功能。
歷代醫家補充
明代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伏膂之脈「深伏無見」,故其病多屬裏證,需透過脈象與症狀辨識。清代葉天士則於臨床筆記提及,溫病熱邪入陰分時,可「劫伏膂之液」,導致夜熱早涼、脊熱如焚等證,提示此脈與陰液代謝相關。
伏膂之脈雖非十二正經或奇經八脈之主幹,然其作為腎脈的深部分支,在腰脊功能、邪氣傳變及陰陽經氣交通中具獨特意義,為中醫解剖與病機理論的重要組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