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梁,中醫病名

  1. 心積症:此病症表現為從臍部至心臟下方的積塊,大小如臂,形狀類似屋子的梁。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》中提到:心脈微微為伏梁,位於心臟下方,上下舒展,有時會唾血。《難經.五十六難》中提到:心臟上方的積塊被稱為伏梁,從臍部起始,延伸至心臟下方。若長期無法痊癒,會導致煩躁心情。治療方案可使用伏梁丸等藥物進行瘀血消散。可參考心積症相關資料。

  2. 髀股腫痛:此疾患表現為髀部和大腿周圍的腫脹,並伴隨臍部周圍的疼痛。《素問.腹中論》中提到:當人體髀部和大腿周圍出現腫脹,環繞臍部並伴有疼痛時,這被稱為伏梁病。這是由於風根引起,氣血不通導致氣血溢出於大腸,並附著於肓部,而肓部原位於臍部以下,因此環繞臍部出現疼痛。

  3. 少腹內癰腫:此病症指的是少腹內出現膿腫。《素問.腹中論》中提到:病情為少腹部位腫脹,上下左右均有連接,稱為伏梁病,這些腫塊充滿大量膿液和血液,且位於腸胃之外。《儒門事親》卷三也提到:其中一種伏梁病,四個方位都有膿液和血液,和腹痛症狀相似。1972年甘肅武威漢代醫簡中有一方劑「治伏梁裹膿在腸胃之外方」,使用大黃、黃芩、芍藥、消石、(庶^蟲)蟲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
以上便是伏梁這個中醫病名的相關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