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梁
概念溯源
伏梁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古籍中記載的重要病證名稱。其名取義於病變部位深伏體內,狀如屋樑橫亙之形。歷代醫家對伏梁的認識不盡相同,主要可分為三類:
- 心積之證:見於《難經》所述,屬五積病之一
- 風邪為患:見於《素問·腹中論》,以髀股腫、環臍痛為特徵
- 腸癰膿積:亦見於《素問》,指少腹內癰腫膿血積聚之證
病因病機
心積伏梁
《難經·五十六難》明確指出:「心之積名曰伏梁」。其形成機理主要為:
- 情志內傷:長期憂思惱怒,氣機鬱滯
- 氣血瘀阻:心脈瘀滯,積聚成形
- 陽氣不足:心陽不振,溫運無力,痰濁內停
病位主要在臍上至心下之間,與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密切相關。
風邪伏梁
《素問·腹中論》所述伏梁,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風邪內侵:風為百病之長,易襲陽位
- 氣滯水停:風邪阻遏氣機,水濕停聚
- 肓原受邪:病邪深入肓膜,臍下氣街失調
此類伏梁多表現為下肢腫脹與臍周疼痛並見。
腸癰伏梁
此類伏梁實屬內癰範疇,其病機特點為:
- 熱毒蘊結:腸腑熱毒壅盛,腐肉成膿
- 血瘀成癰:營衛不和,血敗肉腐
- 膿積腸外:癰膿形成,居於腸胃之外
臨床表現
心積伏梁
- 有形積塊:自臍上至心下,大如臂,狀似屋樑
- 疼痛特點:心下痞硬,按之痛甚
- 伴隨症狀:時唾血、心煩、心悸、失眠等
- 脈象特徵:心脈微沉而澀
風邪伏梁
- 腫脹特徵:髀股脛皆腫,按之凹陷
- 疼痛特點:環臍而痛,痛有定處
- 全身表現:或伴發熱惡風、身體困重
- 舌脈特點:舌苔白膩,脈象浮弦
腸癰伏梁
- 局部徵象:少腹盛滿,觸之有塊,上下左右皆有根
- 膿血特徵:裹大膿血,按之濡軟
- 全身症狀: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尿赤
- 舌脈表現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診斷要點
- 辨部位:心積在臍上至心下;風邪伏梁以臍周為主;腸癰伏梁位在少腹
- 審形質:心積有形可觸;風邪以腫為主;腸癰膿積濡軟
- 察兼症:心積伴心血證;風邪見表證;腸癰現熱毒證
- 參脈象:心積脈多沉澀;風邪脈多浮弦;腸癰脈多滑數
治療原則
心積伏梁
- 主方:伏梁丸(《醫學入門》)
- 組成:黃連、人參、厚朴、茯苓、丹參、桂枝、乾薑、紅花等
- 治法:化瘀消積、溫通心陽
- 加減:
- 唾血者加三七、白及
- 煩心甚者加梔子、淡豆豉
風邪伏梁
- 主方:防風通聖散加減
- 治法:祛風除濕、理氣消腫
- 針灸:取水分、氣海、肓俞等穴
腸癰伏梁
- 古方:武威漢簡方(大黃、黃芩、芍藥、消石、䗪蟲)
- 演變方:大黃牡丹皮湯加減
- 治法:瀉熱解毒、排膿消癰
- 外治:可用如意金黃散外敷
各家論述
- 《難經》:明確伏梁為心之積,闡述其形狀與病位
- 《素問》:提出伏梁的兩種不同表現,涉及風邪與腸癰
- 張子和:在《儒門事親》中將伏梁與肚痛相聯繫
- 李梴:在《醫學入門》中創制伏梁丸方
現代認識
現代中醫對伏梁的研究主要集中於:
- 對應疾病:心積伏梁或與冠心病、心功能不全相關;腸癰伏梁類似腹腔膿腫、闌尾周圍膿腫
- 治療拓展:結合現代影像學檢查,提高診斷準確性
- 方藥研究:對伏梁丸等方的藥理作用進行現代闡釋
伏梁作為中醫特色病名,其內涵豐富,臨床需細辨證型,區別施治,方能取得良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