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連
伏連為中醫病名,屬傳屍病之一類,指癆瘵(肺癆)病邪深伏,內傳五臟之重症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傳屍病邪若深入臟腑,纏綿難癒,即稱「伏連」或「傳連」。其病機多與正氣虛衰、癆蟲(結核桿菌)侵蝕臟腑相關,症狀複雜且病程遷延,可涉及多系統損傷。
病因病機
伏連之成,首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致肺腎陰虛、氣血虧耗。癆蟲乘虛內襲,先傷肺絡,久則循經內傳,深伏於肝、心、脾、腎等臟。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癆蟲蝕盡五臟,則為伏連」,強調其病位由表入裏,由淺至深。陰虛火旺、痰瘀互結為常見病理特徵,患者常見骨蒸潮熱、盜汗咯血、形瘦神疲等虛損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肺系症狀:久咳不止,痰中帶血,胸痛氣促。
- 全身虛損:骨蒸潮熱(午後至夜間發熱),盜汗浸衣,口乾咽燥。
- 臟腑兼證:
- 傳肝:脅痛目赤,煩躁易怒。
- 傳心:心悸失眠,舌質紅絳。
- 傳脾:腹脹便溏,肌膚甲錯。
- 傳腎:腰膝痠軟,遺精經閉。
治療方藥
傳統治法以滋陰降火、殺蟲解毒為主,兼顧扶正祛邪。
- 經典方劑:
- 硃砂丸(《外臺秘要》):含硃砂、雄黃等,攻毒殺蟲,適用於癆蟲內伏。
- 秦艽鱉甲散(《衛生寶鑑》):滋陰清熱,治骨蒸盜汗。
- 月華丸(《醫學心悟》):潤肺止咳,針對陰虛咯血。
- 蟲類藥運用:如全蠍、蜈蚣,搜剔深伏之邪;或輔以百部、白及,現代研究證實其抗結核作用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傳屍:泛指癆瘵傳染性疾病,伏連為其深入臟腑之階段。
- 虛勞:泛指氣血陰陽虛損,未必夾雜癆蟲為患。
伏連一證,反映中醫對慢性消耗性疾病「由肺及臟」傳變規律的認識,治療上強調「補虛」與「祛蟲」並重,體現標本兼治之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