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瘕
伏瘕,又稱「虙瘕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瘕病之一類。其名源於古字互通,如《顏氏家訓》所言:「宓、伏、虙,古來通字」,故「伏瘕」與「虙瘕」實為同義。此病主要與大腸、小腸之熱邪傳變相關,病機多因小腸遺熱於大腸,致使氣血鬱滯,積聚成瘕。
病因病機
- 熱邪內傳:
依《儒門事親》所述,伏瘕成因在於「小腸遺熱於大腸」。小腸為受盛之官,主泌別清濁,若熱邪蘊結小腸,未能及時清解,則下移大腸。大腸為傳導之腑,熱邪鬱積,與糟粕相搏,阻滯氣機,日久形成瘕塊。 - 氣滯血瘀:
熱邪久留,耗傷津液,導致腸道失潤,傳導不利,氣血運行受阻,進一步形成局部瘀結,表現為腹中硬塊,時聚時散,按之可動。
臨床表現
伏瘕之證,常見以下特徵:
- 腹部結塊:腹中觸及硬塊,位置不定,時隱時現,按之柔軟或微硬,可隨氣機升降而移動。
- 排便異常:或見便秘,或腹瀉,糞便黏滯不爽,甚則帶有黏液。
- 伴隨症狀:腹脹滿悶,矢氣頻作,口乾舌燥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。
與其他瘕病之鑑別
瘕病種類繁多,伏瘕需與以下病證區分:
- 癥瘕:癥為有形固定,瘕為聚散無常。伏瘕屬瘕病範疇,以氣滯為主,與癥病之血瘀結硬有別。
- 蟲瘕:因寄生蟲積聚所致,多伴腹痛陣作、面黃肌瘦,伏瘕則以熱鬱為本。
- 血瘕:多見於婦科,與經脈瘀血相關,伏瘕則病位在腸,與熱邪下移有關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伏瘕,以清熱導滯、行氣散結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- 大承氣湯:
若熱結腑實,腹滿便閉,可用此方瀉熱通腑,攻逐積滯。 - 枳實導滯丸:
適用於濕熱積滯,腹脹痞滿,以行氣化濕、消導瘕聚。 - 芍藥湯加減:
若熱毒熾盛,下痢赤白,可配合黃芩、黃連清熱解毒,佐以木香、檳榔調氣活血。
古籍考證
《素問識》引丹波元簡之論,指出「伏瘕」與「虙瘕」為同病異名,反映古代文字通假之現象。而《儒門事親》明確提出其病機為小腸熱邪下迫大腸,為後世辨治提供理論依據。
伏瘕一病,體現中醫對腸道熱鬱氣結之獨特認識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