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寒乳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寒乳蛾

伏寒乳蛾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屬「乳蛾」範疇,其特徵為喉核(扁桃體)腫大、色紫暗,多因寒邪內伏、復感外邪而發。此病名見於清代喉科專著《喉科杓指》,書中提及:「凡伏寒之癥,其色必紫,治法同伏寒喉癰。」指出其病機與寒邪深伏、氣血凝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內伏:患者素體陽虛,或過食生冷,導致寒邪潛伏於少陰經(足少陰腎經、手少陰心經),久而未發。
  2. 外邪引動:復感風寒之邪,外寒與內伏之寒相搏,上攻咽喉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喉核紫腫、疼痛。
  3. 氣血凝滯:寒性收引,易致血脈凝澀,咽喉局部呈現紫暗之色,與風熱乳蛾(色紅腫)有明顯區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症狀:喉核腫大,色紫暗或淡白,咽痛隱隱,遇寒加重,得熱稍緩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惡寒、頭痛、無汗、鼻塞流清涕、舌淡苔白、脈浮緊或沉遲等風寒表證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溫散寒邪為主,兼以疏風宣肺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荊防敗毒散(《攝生眾妙方》)
    • 組成: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茯苓、桔梗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發汗解表,散寒祛濕,適用於風寒外襲引動伏寒者。
  2. 九味羌活湯(《此事難知》)
    • 組成:羌活、防風、蒼朮、細辛、川芎、白芷、生地黃、黃芩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發汗祛濕,兼清裡熱,若寒鬱化熱可加減運用。
  3. 麻黃附子細辛湯(《傷寒論》)
    • 適用於少陰陽虛、寒邪深伏者,助陽解表,溫通經脈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氣虛明顯:加黃耆、白朮以益氣固表。
  • 血瘀甚者:酌加當歸、赤芍以活血散結。
  • 痰濕凝滯:配合半夏、厚朴化痰散結。

與其他乳蛾鑑別

  • 風熱乳蛾:喉核鮮紅腫痛,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,治宜疏風清熱。
  • 虛火乳蛾:喉核微腫,色淡紅,午後低熱,屬陰虛火旺,治宜滋陰降火。

伏寒乳蛾之關鍵在於辨明寒邪深伏之病機,治療時需注重溫通散寒,不可妄用寒涼藥物,以免冰伏邪氣,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