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寒喉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伏寒喉癰

伏寒喉癰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多因寒邪內伏肺系,鬱久化熱,復感外邪(如風寒或時令之邪)而發作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寒伏鬱熱」,寒邪凝滯喉間氣血,鬱而化火,致局部紅腫疼痛,然因本質屬寒,故癥狀與風熱喉癰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內伏:素體陽虛,或過食生冷,寒邪潛伏於肺系(咽喉屬肺之門戶),久鬱不散。
  2. 外邪引動:復感風寒或時邪,外寒與內伏之寒相搏,鬱而化熱,熱毒壅滯咽喉,發為癰腫。
  3. 氣血凝滯:寒性收引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而化熱,形成「寒包火」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癥狀:喉間紅腫,或呈暗紅、紫滯之色,腫痛明顯但皮溫不甚高,吞咽困難。
  • 全身癥狀:或伴畏寒、低熱、頭痛,舌淡紅苔白膩,脈沉緊或弦遲(不同於風熱喉癰的浮數脈)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溫散伏寒,兼清鬱熱」為原則,忌用苦寒直折,以免冰伏邪氣。

  • 主方荊防敗毒散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桔梗、川芎、茯苓、甘草)。
    • 加減法:若鬱熱明顯,可加少量黃芩、連翹以清解;痰凝者加半夏、陳皮化痰散結;氣滯血瘀加桃仁、紅花活血通絡。
  • 其他配伍:寒甚者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;若寒熱錯雜,可佐半夏厚朴湯理氣化痰。

鑒別要點
需與「風熱喉癰」區分:後者發病急,喉腫鮮紅、灼痛劇烈,伴高熱、脈數,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普濟消毒飲等。而伏寒喉癰病程較緩,色澤暗滯,脈象偏沉,須注重溫通散邪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喉癰因於寒者,色多紫暗,腫硬不紅,治當溫散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寒鬱喉癰需「散寒開鬱,不可驟用寒涼」。此類論述均支持伏寒致癰的辨證思路。

伏寒喉癰的辨治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特色,需透過表象辨析寒熱本質,方不致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