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鱉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鱉症
病證名,屬中醫「七症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癥瘕病諸候》。其名取象於「腹內癥結如鱉之形狀」,意指患者腹中結塊,形似鱉甲,堅硬固定,為癥瘕積聚之特殊表現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 脾胃虛弱 為本,復加 飲食不節 所致。具體病機如下:
- 脾胃虛損:中焦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精微,反聚為痰濕。
- 寒凝氣滯: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,寒凝脈絡,氣血瘀阻。
- 痰瘀互結:痰濕內停,與瘀血相搏,積久成形,結於腹中,成「鱉狀」癥塊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中結塊堅硬,固定不移,按之有形,甚則觸之如鱉甲狀。
- 疼痛特徵:少腹拘急切痛,痛勢綿綿,或驟發劇痛,可牽引腰背。
- 兼症:面色黧黑或萎黃(瘀血外候),形體消瘦,納差乏力,或見大便溏泄。
- 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苔白膩;脈沉弦或澀。
證候辨析
鱉症屬 陰證、實證,與「瘕聚」(時聚時散)不同,其病位深而病程久,多與肝脾功能失調相關。
- 與其他癥病鑑別:
- 積症:泛指腹內結塊,而鱉症特指形狀如鱉者。
- 血癥:以瘀血為主,痛處固定拒按,但未必有形如鱉甲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 化痰消瘀、軟堅散結 為主,佐以 健脾溫中。
- 痰瘀互結證:
- 方藥:鱉甲煎丸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配伍三棱、莪朮破血逐瘀,半夏、陳皮化痰散結。
- 寒凝血滯證:
- 方藥: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合 附子理中湯,溫經散寒,活血消癥。
- 脾虛夾瘀證:
- 方藥:六君子湯 加桃仁、紅花,補脾益氣,兼化瘀滯。
古籍考據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鱉症」形狀特異,與飲食內傷相關。
- 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:「癥堅不移,瘀久成鱉」,說明病程遷延者,癥結更顯。
附:七症概說
「七症」為古代對癥病的分類,除鱉症外,尚有 蛇症、蛟龍症、魚症、肉症、髮症、虱症 等,皆以結塊形態命名,反映中醫「取類比象」之思維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依臨床診斷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