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鼓脈
伏鼓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一種深伏於內、搏指有力的脈象。其特徵為脈位沉潛,需重按方能觸及,然其搏動卻強勁有力,如鼓聲隱隱震動,故稱「伏鼓」。此脈象多與太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)及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的氣血運行狀態相關,常見於陰氣內盛或氣機鬱閉之證。
經典依據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提及:「太陰藏搏,言伏鼓也。」意指太陰經氣血內聚,脈象呈現沉伏而搏指之態,反映臟氣內斂或陰寒凝滯的病理特徵。另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亦載:「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交於太陰,伏鼓不浮,上空誌心。」說明三陰經主司人體陰分,若氣血交會於太陰,脈象則沉伏不浮,甚或影響心志,提示陰陽氣機升降失常。
病機與臨床意義
- 陰寒內盛:伏鼓脈多見於寒邪深伏、陽氣被遏之證。陰寒凝滯於內,氣血運行受阻,脈道緊束,故脈沉而搏指,常見於寒疝、冷痹或沉寒痼疾。
- 氣鬱血瘀:若情志鬱結或瘀血內停,氣機壅滯,脈道不得宣通,亦可見伏鼓之象,如癥瘕積聚或久病入絡者。
- 太陰濕困:脾主運化,若太陰脾經為濕邪所困,水濕內停,氣血沉潛,脈象多沉伏而兼濡滑,甚則鼓指有力,見於痰飲、水腫等證。
鑑別要點
伏鼓脈需與相似脈象區分:
- 伏脈:僅強調脈位深伏,按之幾不可察,未必兼有鼓指之勢,主邪閉厥逆或氣血暴脫。
- 牢脈:沉取實大弦長,堅硬不移,主陰寒內積或癥瘕頑疾。
伏鼓脈則兼具「伏」與「鼓」之特徵,既沉潛又搏動明顯,其病機多屬邪實深伏而正氣未衰。
相關經絡與臟腑
此脈象與太陰經關係密切,因太陰為三陰之關,主輸布水穀精微。若太陰氣化失司,水濕、寒邪或瘀滯內生,則脈現伏鼓。此外,心主血脈,若伏鼓脈伴見「上空誌心」(《陰陽類論》),提示陰邪上擾心神,可致心悸、健忘等症。
伏鼓脈作為古典脈診中的重要指標,需結合四診合參,以辨析內在病機,為臨床辨證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