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蟲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蟲病
伏蟲病為中醫所述九蟲病之一,屬腸道寄生蟲病範疇,其特徵為嗜食異物、面色萎黃浮腫、周身乏力等。此病名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九蟲病諸候》,書中言:「九蟲者,一曰伏蟲。」意指伏蟲乃九種寄生蟲之首,潛伏於腸道,耗傷氣血,擾亂脾胃功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伏蟲病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濕熱內蘊,蟲體乘虛孳生所致。濕熱環境為蟲體提供滋生條件,蟲積日久則進一步損傷脾胃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蟲體寄生腸道,不僅劫奪水穀精微,更可分泌濁毒,阻滯氣機,導致氣血虧虛,甚則影響肝腎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以下證候:
- 脾胃失和:脘腹隱痛,時作時止,食慾不振,或腹瀉便溏。
- 氣血兩虛:面色萎黃或㿠白,肢體浮腫,神疲乏力,動則氣短。
- 異嗜症狀:因蟲毒內擾,部分患者出現異常飲食偏好,如喜嚼茶葉、生米、泥土、草紙等。
- 重度耗傷:久病不癒者,可見形體消瘦、肢冷畏寒,甚則心悸眩暈,呈現「黃腫病」(即鉤蟲病所致貧血狀態)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健脾殺蟲為主,兼顧清利濕熱、調和氣血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伐木丸:主含蒼朮、皂礬等,能燥濕殺蟲,適用於濕盛蟲積之黃腫證。
- 黃病絳礬丸:以絳礬(綠礬煅製)配伍厚朴、陳皮等,專治蟲積血虛,面色萎黃。
- 化蟲丸:集鶴虱、苦楝根皮、檳榔等驅蟲藥,攻逐腸道諸蟲,尤適蟲痛劇者。
- 輔助調理:若氣血虛甚,可配合八珍湯;濕熱偏重者,加用茵陳、黃柏等。
鑒別與關聯
伏蟲病與現代醫學之鉤蟲病相似,皆以貧血、乏力、異嗜為特點。然中醫更強調蟲毒與體質互動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蟲因濕熱而生,亦因脾虛而駐。」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非獨驅蟲可癒。
延伸探討
古籍中對伏蟲的描述,亦涉及蟲體特性。如《千金要方》指出,伏蟲「長四分」,潛伏腸道,其毒性緩而深,易致久病。此與鉤蟲幼蟲潛行皮下、成虫吸附腸黏膜的特性相呼應,顯示中醫對寄生蟲病觀察之細微。
伏蟲病之辨證,需結合舌脈(常見舌淡苔膩、脈濡弱或滑數),並與其他九蟲病(如蛔蟲、蟯蟲)區分。透過健脾化濕、解毒殺蟲,可截斷病機,恢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