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沖之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沖之脈
伏沖之脈,又稱「伏膂之脈」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衝脈的一種特殊循行形態,指衝脈伏行於脊柱內側深處的分支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歲露論》云:「入脊內,註於伏沖之脈」;《素問·瘧論》則稱之為「伏膂之脈」,二者實為同脈異名。
經絡循行與特性
衝脈為「十二經脈之海」,亦稱「血海」,其主幹起於胞中(下焦),分為三支:
- 前行支:出會陰,沿腹胸部上行,散佈於口唇。
- 後行支:貫脊內,即「伏沖之脈」,沿脊柱深層上行,與督脈相傍。
- 下行支:循下肢內側至足底。
伏沖之脈的特點在於「伏行深藏」,如《類經》註解:「蓋衝脈之循背者,伏行脊膂之間,故又曰伏膂也。」其路徑貼近脊柱內側(膂筋),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深部聯繫密切,故功能上兼涉調節陽氣與精血。
生理功能
- 輸注氣血:伏沖之脈為衝脈在脊內的分支,負責將下焦之精氣上輸於脊柱與腦髓,與腎氣、髓海相通,影響人的生長發育與生殖功能。
- 調節陰陽:衝脈「隸屬陽明,絡於督脈」,伏沖之脈通過脊柱與督脈相連,協調陰陽氣機,尤其與腰脊活動、肢體運動相關。
- 主司痛症: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到邪客伏沖之脈時,可致「體重身痛」,反映其與軀幹肢節的氣血濡養密切相關。
病機與臨床意義
若伏沖之脈氣血失調,可能引發以下病候:
- 痹證:因寒濕或瘀血阻滯,導致腰脊沉重疼痛,活動不利。
- 虛勞:久病耗傷,伏沖空虛,可見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等腎精不足之象。
- 婦科疾病:衝脈為血海,伏沖失養可能影響月經或胎孕,如經閉、不孕。
與其他經脈的關係
伏沖之脈與督脈、足少陰腎經功能相輔相成:
- 督脈:同循脊柱,督脈主陽氣,伏沖主精血,二者共濟則脊柱強健。
- 足少陰腎經:衝脈與腎經相併上行,伏沖之脈的盛衰直接反映腎氣狀態,故《類經》強調其「最深」的特性,喻示與先天之本相關。
此脈雖不屬傳統「十四經」腧穴系統,但在針灸與導引療法中有隱性調節作用,如針刺「夾脊穴」或推拿督脈時,可間接影響伏沖之脈的氣血運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