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白
伏白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復溜穴(復溜,拼音:Fùliū,代碼:KI7),屬足少陰腎經之經穴。以下詳述其定位、功能及中醫理論內涵。
一、穴位定位與歸經
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,太溪穴(KI3)直上2寸,跟腱前緣處。按骨度分寸法,太溪至陰谷為13寸,復溜居太溪上2寸,當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。其歸屬足少陰腎經,為腎經之經穴(五行屬金),與肺金相生,故臨床多用於調節水液代謝與肺腎氣機。
二、穴名釋義
「復溜」之名,寓「水流復返」之意。《醫經理解》釋:「復者,返也;溜者,流也。」腎經氣血流至太溪後,轉聚而上行,此穴猶如水液回流之樞紐。別名「伏白」則與其功能相關:「伏」喻氣血潛藏,「白」屬肺金之色,暗示此穴可調節肺腎之氣,助水液上承。
三、中醫理論與功能
- 調節水液代謝
復溜為腎經金穴,金生水,具雙向調節之效。腎虛水泛所致水腫、泄瀉時,針灸此穴可利水滲濕;若陰虛津虧而見口乾、盜汗,則能滋腎斂汗,如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主盜汗,汗注不止。」 - 補益腎氣
腎主納氣,復溜能固攝下元,治遺精、小便頻數;亦通過金水相生之理,改善肺腎兩虛之喘咳。 - 通調經絡
足少陰經「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」,復溜可舒筋活絡,緩解下肢痿痹、足跟痛,尤適腎經虛寒之證。
四、古籍記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復溜者,金也……足少陰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」
- 《類經圖翼》:「主治腸澼,腰脊內引痛,不得俯仰。」
- 《玉龍歌》:「無汗傷寒瀉復溜,汗多宜將合谷收。」
五、配伍應用
- 配太溪、三陰交,滋腎陰以退虛熱;
- 配合谷,調節汗液(復溜止汗,合谷發汗);
- 配水分、氣海,治水腫。
此穴兼具滋陰、利水、固表之效,體現中醫「同穴異治」特色,臨床須辨證施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