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白穴

【出處】《針灸甲乙經》

【定位】在足內側,內踝尖下方,跟腱附著部前方凹陷中。

【解剖】在趾長屈肌腱與跟腱之間,有脛後動、靜脈;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。

【主治】水腫,小便不利,遺尿,遺精,陽痿,月經不調,陰挺,陰痛,陰癢,白帶,腳氣,腳腫,腳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
【附註】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伏白,在內踝下,跟腱前,陷中。”即復溜穴。

伏白穴,別名復溜,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,位於足內側,內踝尖下方,跟腱附著部前方凹陷中。該穴有補腎益精、利水消腫的作用。

解剖學結構

伏白穴位於趾長屈肌腱與跟腱之間,該處有脛後動脈和靜脈通過,並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。

主治病症

伏白穴主治的病症包括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遺尿、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陰挺、陰痛、陰癢、白帶、腳氣、腳腫、腳痛等。

操作方法

直刺伏白穴的深度為0.5-1寸,也可以選擇灸熱治療。

附註

根據《針灸甲乙經》中的描述,伏白穴位於內踝下方,跟腱前方的凹陷中,與復溜穴相同。

由於腎主管水,且水在人體中的表現為陰,因此伏白穴的命名意味著藏匿陰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