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伏是一個有多義詞,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。它的本義為隱藏,也可以表示深伏,制服,以及特指脈象和中藥炮製法之一。

其中伏脈是一種中醫學術名詞,形容脈象沉細,不浮不長,按之無力,如伏藏之狀。這種脈象多見於虛寒證,其形成原因是陽氣不足,陰寒內盛,脈道失於溫煦,血液運行無力。伏脈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四肢冰冷,畏寒肢冷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等。治療伏脈主要以溫陽散寒為主,常用的方藥有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、真武湯等。

另外,伏法是中醫學中的一種炮製法,也稱為泡法。它適用於藥物性質堅硬、難以煎煮的藥材,含有揮發性成分、有毒成分或黏性成分的藥材。伏法的操作方法是將藥物放入容器中,加入適量的水,加熱煮沸後繼續用小火煎煮,直至藥物吸收水分,軟化、膨脹,並使有效成分溶出。在進行伏法時要注意的事項有,要根據藥物的性質確定煮沸後煎煮的時間和適當的火候,同時要觀察藥物的變化,避免藥物糊鍋。

伏法是一種常用的中醫炮製法,具有簡單易行、安全有效等優點。在臨床上,它常被應用於治療各種疾病。具體的意義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