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敷藥發泡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敷藥發泡法

敷藥發泡法,又稱「天灸」、「自灸」、「冷灸」或「無熱灸」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。此法不使用艾火加熱,而是將特定具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,透過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作用,引發局部充血、發熱甚至起泡,從而達到類似灸療的效果。

原理與作用

敷藥發泡法的理論基礎源自中醫「以毒攻毒」、「引邪外出」的治療思想。透過藥物刺激,使局部氣血流通,激發經絡反應,調整臟腑功能。現代研究認為,此法可能透過神經反射或免疫調節機制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,增強機體抗病能力。

常用藥物與特性

敷藥發泡法所使用的藥物多具辛溫走竄之性,能強烈刺激皮膚,常見藥物包括:

  1. 斑蝥:發泡作用最強,常用於頑固性關節痛、瘰癧(淋巴結結核)等。
  2. 大蒜:刺激性較溫和,多用於瘧疾、扁桃體炎。
  3. 毛茛:又稱「老虎腳跡草」,適用於風濕痹痛、瘧疾。
  4. 白芥子:辛溫散寒,常用於哮喘、寒痰咳嗽。
  5. 天南星、蓖麻子、威靈仙:多用於風濕痹證、筋骨疼痛。

藥物可單用或配伍,搗爛成糊狀,或研末以水、醋、酒等調和後敷貼。

臨床應用與選穴

敷藥發泡法可針對不同病症選擇相應穴位:

  • 關節疼痛:局部取穴,如阿是穴(痛點)。
  • 哮喘:膻中、大椎、肺俞,以溫肺化痰、止咳平喘。
  • 瘧疾:內關、大椎,可截瘧退熱。
  • 扁桃體炎:合谷,清熱解毒。
  • 滯產:敷湧泉,促進氣血下行,助產催生。

操作與反應

敷藥後,皮膚會先出現灼熱感,繼而發紅、起泡。發泡程度與藥物性質、敷貼時間相關:

  • 斑蝥敷貼數小時即可起泡,需謹慎控制時間。
  • 大蒜、白芥子等刺激性較弱,可能僅引起充血發紅,未必起泡。

此法適用於寒證、痛證及某些慢性病,但皮膚破損、體質虛弱者不宜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