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敷藥發泡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敷藥發泡法是中醫的一種外治法,利用某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藥物外敷於穴位,以達到艾灸法的效果。這種方法又被稱為天灸、自灸、冷灸、無熱灸等。

敷藥發泡法的藥物可以選用大蒜、毛茛、天南星、蓖麻子、威靈仙搗成糊狀外敷,或以白芥子、斑蝥等研末水調成糊外敷。敷藥時可以感到發燙、灼痛,並逐漸產生泡泡。其中,斑蝥的泡泡效果最強,大蒜的效果較輕。如果敷藥時間短,則可能只會引起充血發燙而不會起泡。

在應用敷藥發泡法治療關節病痛時,可以選擇局部穴位進行敷藥。例如,對於哮喘,可以敷膻中、大椎、肺俞;對於瘧疾,可以敷內關、大椎;對於扁桃體炎,可以敷合谷;對於滯產,可以敷湧泉等。

在敷藥發泡後,需要注意防止感染。根據《外科正宗》,使用這種方法時,首先要用熱水洗淨患處,使皮膚光滑,以免藥物黏附不住。然後將藥物搗成糊狀,塗抹於患處,用膠布固定,以防止藥物脫落。敷藥後,患者可能會感到局部發熱、灼痛,並逐漸起泡。待泡破後,可以用生理鹽水清洗患處,並塗上消炎藥膏。一般情況下,敷藥後3-5天,泡液會自行吸收,患處會結痂,待痂皮脫落後,皮膚即可痊癒。

敷藥發泡法具有止痛、消炎、消腫、祛風濕、活血化瘀等作用,對多種疾病有一定的療效。然而,由於敷藥發泡法具有一定的刺激性,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選擇合適的藥物: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刺激性,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選擇合適的藥物。
  2. 正確使用藥物:在使用敷藥發泡法時,應按照醫生的建議正確使用藥物,避免使用過量或不當使用藥物。
  3. 注意局部皮膚護理:在敷藥發泡期間,應注意局部皮膚的護理,以防感染。
  4. 定期複查:在使用敷藥發泡法治療期間,應定期複查,以瞭解療效和病情變化。

總結來說,敷藥發泡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方法,但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上述幾點,以避免不良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