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敷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敷藥是中醫外科臨床最常用的一種外用藥劑型。亦名敷貼、圍藥、貼(火辦)、箍圍藥,俗稱塗藥。見《外科啟玄》卷三。臨證可根據病情之不同,選用相應的藥物,研為粉劑,用鮮植物葉(或根、莖)汁、醋、酒、水、萄花露、銀花露、動物油脂、植物油、蜂蜜、飴糖等作賦形劑,調成糊狀物,敷於所生癰疽外部,藉以達到截毒、束毒、拔毒、溫化、行瘀、清熱、定痛、消腫之目的。由於箍圍藥有寒、熱之不同,所以在應用時亦當分別使用。如屬於陽證的,宜有寒涼藥貼之,如如意金黃散;屬於陰證的,應以溫熱藥貼之,如回陽玉龍散;屬於半陰半陽證者,應以平和藥貼之,可用沖和膏等。
敷藥的具體做法是:
- 將藥物研為粉末。
- 用鮮植物葉(或根、莖)汁、醋、酒、水、萄花露、銀花露、動物油脂、植物油、蜂蜜、飴糖等作賦形劑,調成糊狀物。
- 敷於所生癰疽外部。
敷藥可以起到截毒、束毒、拔毒、溫化、行瘀、清熱、定痛、消腫等作用。
在應用時,要根據病情,選擇合適的藥物和賦形劑,並調成適宜的糊狀物。如果是陽證,宜用寒涼藥貼;如果是陰證,宜用溫熱藥貼;如果是半陰半陽證,宜用平和藥貼。
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敷藥方:
- 如意金黃散:治癰疽初起,紅腫熱痛,有膿未成者。
- 回陽玉龍散:治癰疽久不潰破,或潰後膿水不止者。
- 沖和膏:治癰疽初起,紅腫熱痛,有膿未成者。
這些敷藥方都是由中醫師根據病情辨證施治而成的,患者在使用時,一定要遵醫囑,切勿擅自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