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敷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敷藥,又稱敷貼、圍藥、貼(火辦)、箍圍藥,俗稱塗藥,為中醫外科臨床最常用之外用藥劑型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三。此療法依據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理論基礎,通過體表給藥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達到治療目的。

一、敷藥之組成與劑型 敷藥由兩部分構成:主藥與賦形劑。主藥多選用具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功效之藥材,如大黃、黃連、乳香、沒藥等,經炮製後研為細末。賦形劑則依證型而異:

  • 鮮藥汁(如蒲公英汁、馬齒莧汁)多用於陽證熱毒
  • 酒、醋能增強行氣活血之效
  • 蜂蜜、飴糖適用於慢性潰瘍
  • 動物油脂(如豬脂)多用於陰證寒凝

二、辨證應用原則 敷藥遵循中醫辨證論治體系,按《外科正宗》「審陰陽、辨寒熱」之法分型施治:

  1. 陽證敷藥:適用於紅腫熱痛之實熱證,代表方如《醫宗金鑒》如意金黃散(含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,配以銀花露調敷,取其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之效。
  2. 陰證敷藥:用於瘡色晦暗、漫腫無頭之陰寒證,如《外科全生集》回陽玉龍散(含草烏、乾薑、肉桂等),常以溫酒調敷,發揮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之功。
  3. 半陰半陽證敷藥:適用於腫勢緩慢、微熱微痛之證,典型方劑《外科正宗》沖和膏(紫荊皮、獨活、赤芍等),以蔥湯調敷,具和營消腫、疏風散結之效。

三、作用機理 敷藥通過「開結行滯」發揮治療作用:

  • 截毒:阻止邪毒擴散,如五倍子、白芨等收斂藥可束毒聚腫
  • 拔毒:以輕粉、硇砂等腐蝕藥提膿祛腐
  • 行瘀:當歸尾、紅花等活血藥改善局部氣血瘀滯
  • 溫化:附子、川烏等辛溫藥破除陰寒凝滯 《理瀹駢文》特別指出:「外治必如內治者,先求其本」,強調敷藥需配合經絡理論,如癰疽生於足太陽經者,可加羌活引經。

四、歷史淵源 敷藥療法源遠流長,馬王堆漢墓《五十二病方》已有「以膏敷」記載,《劉涓子鬼遺方》載有「薄貼」之法,至明清時期形成完整理論體系。清代吳師機在《理瀹駢文》中系統論述:「凡病多從外入,故醫有外治法」,並發展出「三焦分治」敷藥法,如上焦病貼膻中、中焦病貼臍眼、下焦病貼丹田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特色,通過體表-經絡-臟腑的聯繫發揮作用,臨床應用時需嚴格遵循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大法,根據瘡瘍形色、腫勢緩急精準選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