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敷眼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敷眼法

敷眼法為中醫眼科外治方法之一,主要透過藥物或溫度刺激作用於眼部,以達到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行氣活血等治療效果。根據所用藥物與溫度差異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1. 藥物敷貼法

又稱「敷藥」,選用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功效的藥物,如蒲公英、黃連、金銀花等,搗爛或研磨成細末後,直接敷於患處。此法適用於眼部紅腫熱痛、麥粒腫(針眼)或瘡癤初起等實熱證候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類藥物性味多苦寒,能清泄局部火毒,疏通經絡滯氣,促進腫消痛止。

2. 熱敷法

以溫熱之氣行氣活血,常用濕熱敷法。將毛巾浸於煎煮好的藥液(如菊花、桑葉等疏風清熱之品)中,趁溫熱敷於眼周,可緩解氣滯血瘀所致之眼瞼浮腫、眼周痠脹或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目澀不適。中醫認為「溫則通」,熱敷能擴張局部絡脈,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循環障礙。

3. 冷敷法

適用於熱毒熾盛或外傷初期之眼部赤熱腫痛。以涼性藥汁(如玄明粉溶液)或冷水浸紗布敷貼,可收「熱者寒之」之效,迅速降低局部熱象,鎮痛定癢。中醫強調此法多用於實熱證,如天行赤眼(急性結膜炎)、撞傷後瘀血未化熱之際,能抑制邪火蔓延,防止病情加重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敷眼法遵循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原則,結合辨證選藥。如熱證用寒藥敷貼,寒證佐以溫通,並依據經絡循行(如眼周屬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)選用引經藥物,增強靶向作用。此外,敷眼亦能透過皮膚吸收藥性,避開脾胃代謝,直接作用於病灶,為中醫「就近祛邪」思想的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