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敷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敷貼
敷貼為中醫外治法中常用劑型之一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一,屬「敷藥」之一類。其法將藥物直接外敷於體表特定部位或穴位,藉藥性滲透與經絡傳導,以達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、祛邪扶正之效。
源流與理論基礎
敷貼療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《五十二病方》,後世醫籍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,強調內外相應之治療原則。至宋代,《太平聖惠方》系統記載敷貼方劑,廣泛用於瘡瘍、跌打及內科雜病。中醫理論認為,皮膚腠理與臟腑經絡相連,藥物透過皮毛吸收,可直達病所,發揮局部與整體調節作用。
藥物組成與劑型
敷貼用藥多依辨證選方,常見配伍如下:
- 溫通類:如附子、肉桂、乾薑,適用於寒痹疼痛。
- 清熱解毒類:如黃連、黃柏、蒲公英,多用於癰疽腫毒。
- 活血化瘀類:如乳香、沒藥、紅花,針對跌打損傷或氣滯血瘀。
- 引經藥:如麝香、冰片,助藥性深入經絡。
劑型可分為:
- 糊劑:藥末調以水、醋或酒,黏附力強,適用於關節穴位。
- 膏劑:以油或蠟為基質,製成硬膏(如狗皮膏)或軟膏,便於久貼。
- 散劑:直接撒布或調敷,多用於淺表創傷。
臨床應用
- 外科病症:如癰瘡初起,以金黃散敷貼清熱消腫。
- 內科雜病:哮喘、咳嗽,以白芥子、細辛等研末敷肺俞穴。
- 痹證疼痛:風寒濕痹,用川烏、草烏製膏貼於痛處。
- 婦科調理:如產後瘀滯,以當歸、川芎敷貼小腹。
操作要點
敷貼需辨明病性寒熱虛實,選藥對證。敷前清潔皮膚,視病情調整貼敷時間,通常數小時至一日一換。若用刺激性藥物(如蒜泥、斑蝥),須控制劑量以防灼傷。
此療法結合經絡學說與藥性理論,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之特色,歷代醫家累積豐富經驗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