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鱉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鱉瘕
病證名,屬中醫「八瘕」之一,為腹中癥瘕積聚,形似鱉狀,故名。此證多因外邪內侵、氣血瘀滯,或經行不慎感邪所致,臨床以腹中結塊、疼痛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內結: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述,婦女經期沐浴,水濕之邪乘虛侵入胞宮(子戶),與氣血相搏,久而成形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飲食失節,導致肝脾失調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積成瘕。
- 寒濕凝滯:寒濕之邪客於下焦,陽氣不化,痰濁與瘀血互結,漸成有形之塊。
臨床表現
- 腹中結塊:瘕塊形如鱉狀,大小不一,或如杯如盤,觸之可動,時隱時現(「若存若亡」)。
- 疼痛特徵:少腹拘急切痛,痛引腰背,惡氣遊走(「左右走,上下腹中痛」),甚則不可轉側呼吸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黃黑,聲低氣短(「脫聲少氣」),日久可致氣血虧虛。
- 特殊徵象:古籍記載,若瘕久成形,或有「頭足」之狀,為瘀血痰濁膠結之重證。
治法與方藥
- 行氣活血:以鱉甲、桃仁、紅花等破血消癥,配合香附、木香理氣止痛。
- 散寒除濕:選用桂枝、茯苓、蒼朮溫通經脈,化濕散結。
- 專方參考:
- 鱉瘕方(《類證治裁》):針對經期感邪所致,配伍鱉甲、大黃、附子等,攻逐瘀積而兼溫陽。
- 大黃䗪蟲丸:適用於瘀血久積,形體消瘦者,緩中補虛,祛瘀生新。
鑒別診斷
- 與癥積區別:癥為固定不移,瘕則聚散無常;鱉瘕屬瘕病,然其形較著,介乎癥瘕之間。
- 與痃癖區別:痃癖多為條索狀結塊,痛處相對局限;鱉瘕範圍較廣,疼痛遊走性明顯。
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腹中瘕結如鱉狀」,描述其形態特異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詳述疼痛性質與全身影響,指出「面目黃黑」為氣血衰敗之候。
此證反映中醫對「形神相應」的觀察,從局部結塊到全身氣血變化,體現「辨證求因」的診治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