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跗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跗屬

定義與解剖位置
跗屬為中醫古籍所載之人體部位名,屬足部結構之一。「跗」泛指足背,而「跗屬」特指足背外側近踝處的區域,即足踝與足背相接之部位。《靈樞·骨度》明確記載其測量範圍:「膝膕以上至跗屬,長一尺六寸;跗屬以下至地,長三寸。」此處「跗屬」作為下肢長度的分界點,反映古人對肢體比例的細緻觀察。

經絡與氣血關係
跗屬所在區域為足三陽經所過之處,尤與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胃經關係密切。足少陽膽經循行「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」,足陽明胃經則「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」。此處氣血匯聚,若外感邪氣或經絡受阻,可出現跗部腫痛、麻木等症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跗上動脈」之診察,亦與此區域相關。

臨床相關病證

  1. 跗屬痹痛:多因風寒濕邪侵襲,或跌撲損傷,致局部氣血瘀滯,症見足踝外側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。
  2. 經絡病候:足陽明胃經病「足跗上痛」,足少陽膽經病「腋下腫……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」,皆可涉及跗屬部位。
  3. 診斷意義:古代醫家重視跗屬與下肢經脈的聯動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經氣盛衰可反映於跗部脈象,為診察經絡病變之參考。

與現代解剖對應
跗屬大致對應現代解剖學之「足背外側區」,涵蓋距骨、骰骨及第五跖骨基底等結構,鄰近踝關節外側韌帶(如距腓前韌帶)。此處若受外力扭挫,易見「踝骨縫傷筋」之證,與中醫所述「跗屬傷損」病機相合。

古籍補充
除《靈樞》外,《類經》註解「跗屬」為「足面之屬」,強調其為足背之連屬部分;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亦提及「跗骨」與踝關節的結構關聯,進一步佐證其解剖定位。

綜上,跗屬作為中醫傳統體表標誌,兼具解剖定位與經絡診療價值,其臨床應用體現古人「辨位—辨經—辨證」的診治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