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跗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跗腫
定義與釋義
跗腫為中醫證名,指足背部位之腫脹。「跗」通「趺」,即足背,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載:「歲水不及,濕乃大行……民病腹滿身重……腳下痛,甚則跗腫。」此證多因外感濕邪或內傷脾腎,導致水濕停聚,流注下肢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濕邪:歲運水氣不足,濕氣盛行,侵襲人體,濕性趨下,鬱阻經絡,氣血不暢,發為跗腫。
-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下注足跗,則見腫脹。
- 腎陽虧虛:腎為水臟,主司氣化。腎陽虛衰,水液代謝失常,泛溢肌膚,尤以下肢為甚。
- 氣滯血瘀:經絡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與瘀血互結,亦可導致局部腫脹。
臨床表現
- 足背浮腫,按之凹陷,皮色如常或略暗。
- 或伴隨腹滿、身重、下肢沉重疼痛等濕困之象。
- 若兼脾虛者,可見食少、便溏;腎虛者,多伴腰膝痠冷、畏寒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強調濕腫與脾之關聯。
- 《金匱要略》論水氣病時,亦涉及下肢腫脹之辨證,如「皮水」證可見四肢腫滿。
辨證要點
跗腫需與「脛腫」「足腫」等鑑別,其病位專注於足背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(如舌淡胖、苔白膩,脈沉濡等),辨明寒熱虛實。
治法與方藥
- 濕邪偏盛:治宜健脾滲濕,方用五苓散、胃苓湯加減。
- 脾虛為主:參苓白朮散或實脾飲,溫運脾陽以化濕。
- 腎陽不足: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,溫腎利水。
- 氣滯血瘀:當歸芍藥散合桂枝茯苓丸,活血利水並行。
外治與針灸
可配合艾灸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以溫陽化濕;或針刺三陰交、太谿等穴,調理脾腎氣機。
附註
跗腫雖為局部症狀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治,需探究其根本病因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對濕、水、瘀所致腫證論述甚詳,臨床運用時當靈活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