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跗上動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跗上動脈

跗上動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重要之動脈,屬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,其具體位置相當於衝陽穴所在。《素問·刺瘧》有云:「瘧發身方熱,刺跗上動脈。」此處所言「跗上動脈」,即指足背動脈搏動明顯之處,乃足陽明胃經之原穴——衝陽穴所在。

經絡歸屬與生理意義

跗上動脈所在之衝陽穴,為足陽明胃經之原穴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指出:「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。」原穴為經氣匯聚之所,能反映臟腑氣血盛衰。衝陽穴屬土,與胃相應,主調脾胃功能,亦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瘧疾治療
    依《素問·刺瘧》所述,瘧疾發作時,若見身熱,可刺跗上動脈(衝陽穴),以瀉陽明經之熱邪,調和氣血。
  2. 脾胃病症
    衝陽穴為胃經原穴,主治胃脘痛、腹脹、消化不良等脾胃失調之證,針刺或灸之可健運脾胃、調和中焦。
  3. 診脈之用
    古代醫家亦以衝陽脈(跗上動脈)作為診察胃氣盛衰之依據。若脈動和緩有力,則胃氣充盛;若脈弱或無,則提示胃氣衰敗,預後不良。

與現代解剖之對應

跗上動脈於現代解剖學中,相當於足背動脈(Dorsalis pedis artery),為脛前動脈之延續,行於足背,於第一、二跖骨間穿向足底。中醫取此處為衝陽穴,既符合脈動特徵,亦與經絡循行相合。

相關文獻記載

除《素問·刺瘧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:「衝陽,足跗上五寸,骨間動脈上,去陷谷三寸。」明確指出其定位與脈動特點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張景岳等,亦重視衝陽穴於調理脾胃及溫補陽氣之效。

綜觀之,跗上動脈不僅為針灸治療之要處,亦為診察胃氣、調理陰陽之關鍵,體現中醫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