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跗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跗上
1. 人體部位名
跗上,又稱「足背」或「趺」,指足部背部,即腳掌之上、踝關節以下的區域。此部位為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循行所過之處,其中足陽明胃經尤為重要。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:「足陽明之筋,起於中三指,結於跗上。」說明足陽明經筋的循行始於足次趾、中趾及無名趾,並匯聚於跗上,與足背的肌肉、韌帶及經絡密切相關。
2. 穴位名(衝陽穴)
跗上亦特指衝陽穴,屬足陽明胃經之原穴,位於足背最高處,當第二、三跖骨與楔狀骨之間,足背動脈搏動處。《素問·刺瘧》提及:「刺足陽明跗上」,即指刺衝陽穴以治療足陽明胃經相關病症。衝陽穴為胃經原氣所駐,臨床常用於調理胃氣、和胃降逆,並可診察胃經氣血盛衰,故《靈樞·本輸》稱其「為原,跗上五寸」。
3. 足背動脈
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云:「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。」此處「跗上」指足背動脈(即趺陽脈),為診脈重要部位之一。中醫趺陽脈診法常用於判斷脾胃功能及下肢氣血運行狀況,若動脈搏動微弱或消失,可能提示經絡瘀阻或氣血不足,與《傷寒論》中「趺陽脈不出」之病機相呼應。
中醫理論延伸
跗上區域與足陽明胃經關係密切,胃經多氣多血,故跗上之氣血狀態可反映全身氣機升降,尤以脾胃功能為要。此外,跗上為「五輸穴」中「原穴」所在,原穴為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之處,故刺激跗上(如衝陽穴)可調節胃腑功能,治療脘脹、齒痛、狂癲等症。歷代醫家亦重視跗上動脈(趺陽脈)於危重症之診斷價值,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其於「暴厥」診療之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