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跗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跗骨傷

定義與病機
跗骨傷,屬中醫骨傷科病證,指足部跗骨因外力作用而致骨折或損傷。跗骨即蹠骨,左右各五塊,位於足掌前段,連接趾骨與跗骨,主司足部承重與運動。此證多因跌仆、墜墮、壓軋或鈍器擊打所致,致骨體斷裂、經脈受損,氣血瘀滯於局部,發為腫痛及功能障礙。

證候特點
臨床常見以下表現:

  1. 局部腫脹:因氣血瘀阻,津液外滲,發為瘀腫,皮膚或見青紫。
  2. 疼痛劇烈:骨折處按壓痛甚,活動時加劇,甚則觸及骨擦音(骨聲)。
  3. 功能受限:足部難以負重,行走困難,或見畸形(如斷端移位所致)。

分型與好發部位
依骨折位置可分:

  • 基底部骨折:最為多見,因跗骨近端結構鬆脆,受外力易折。
  • 體部骨折:次之,多因直接暴力(如重物壓砸)導致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手法復位:以「拽、端、提、按」等法整復移位,恢復骨位。若折端嵌插或粉碎,需牽引矯正。
  2. 固定療法:以小夾板或竹簾外縛,固定4至6週,避免患足負重。
  3. 藥物調治
    • 初期:內服活血化瘀之劑,如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厘散」,外敷「消瘀止痛膏」。
    • 中期:改服接骨續筋之方,如「接骨紫金丹」。
    • 後期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選用「健步虎潛丸」配合熏洗(如「海桐皮湯」)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:「跗骨傷,即腳掌骨也……宜手法調復,固定為要。」強調早期整復與固定為癒後關鍵。此外,《傷科匯纂》亦提及跗骨傷易併發筋絡黏連,後期需配合導引(如足踝屈伸鍛鍊)以恢復氣血流通。

預後與調護
此證預後多佳,然若復位不當或過早活動,恐致骨癒畸形,影響步履。癒後期可漸進鍛鍊,輔以針灸(取穴解溪、崑崙等)通絡,助氣血暢行。

(註:本文所述治法需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,勿自行套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