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跗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跗骨

跗骨,又稱「趺骨」、「足趺骨」或「腳麵骨」,為中醫解剖學中足部的重要骨骼結構,位於足背處,構成足趾的基節部分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記載:「跗者足背也,……其骨乃足趾本節之骨也。」此處所指的跗骨,實為現代解剖學中的「蹠骨」,即連接足踝與足趾的長形骨骼,共五根,分別對應五趾。

在中醫學理論中,跗骨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足部為十二經脈中足三陽經(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脾經、肝經、腎經)交會之處,而跗骨所在區域尤以足陽明胃經及足厥陰肝經的分布為要。胃經循行於足背第二、三跗骨之間,肝經則沿足背第一、二跗骨內側上行,故跗骨的病變或氣血運行失常,可能影響相關經絡功能,進而引發足部疼痛、腫脹或活動障礙。

從中醫骨傷科角度而言,跗骨的損傷常見於跌撲、扭挫或外力撞擊,古籍中稱為「趺骨傷」。其症狀多表現為局部瘀腫、壓痛及行走不利,嚴重者可能伴隨骨骼錯位。《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,治療時需先辨明骨位是否端正,再施以手法整復,並配合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的方藥外敷或內服,如「正骨紫金丹」或「七厘散」等,以促進氣血暢通,加速恢復。

此外,跗骨的健康狀態亦能反映整體氣血盛衰。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,若腎虛精虧,可能導致跗骨脆弱易傷;而肝主筋,肝血不足則筋脈失養,易使跗骨周圍韌帶鬆弛,增加扭傷風險。因此,臨床上調理肝腎功能,亦為預防跗骨病變的重要原則。

綜觀中醫理論,跗骨不僅是足部運動的力學支點,更與經絡氣血、臟腑功能相互關聯,其生理及病理變化皆需置於整體觀念下審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