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趺陽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趺陽脈

又稱沖陽脈,是切脈的一個部位,在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,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經脈。

《黃帝內經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中記載:「足陽明胃經,在足背的動脈處叫做趺陽。」

《黃帝內經靈樞·經脈》中詳述了足陽明胃經的行經路徑:起於大趾外側端,依次經過上踝上三寸、交出於足三里、上腨內、循股外上膕、入伏兔、上膕內、出膝外側、上大腿外側、上股骨前,最後進入腹部,屬於胃經,同時也與脾相連。此外,還有支脈從膕下出外踝後,沿著足跗外側,進入中趾外側端。

根據《黃帝內經靈樞·經脈別論》,足陽明胃經是足三陽經中最主要的一條經脈,其絡脈覆蓋範圍是循著腨內上膕、入伏兔、上膕內,然後出膝外廉,再沿著大腿外側上行,進入股骨前方並最終貫通腹腔,與胃相連並經脾。此外,同樣有一支脈從膕下出外踝後,沿著足跗外側,進入中趾外側端。

在《黃帝內經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中記載:足陽明胃經的原始起點位於足大趾的外側端。

《黃帝內經靈樞·百病始生》和《黃帝內經靈樞·五十九難》描述了足陽明胃經的病變區域,包括足大趾外側端、腨內、膝外廉、膕內、伏兔、大腿外側、股骨前、腹部以及胃和脾相關的部位。

綜上所述,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胃經系列的一部分,其運行路線起點位於足大趾外側端,並貫穿著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,經過腨內、伏兔、大腿外側、股骨前進入腹腔,與胃和脾相連。在臨床上,對足陽明胃經的刺激和調理可以產生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