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趺陽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趺陽脈
趺陽脈,又稱衝陽脈,為中醫診脈的重要部位之一,位於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,屬足陽明胃經。此脈象的診察在中醫診斷中具有獨特意義,尤其用於判斷脾胃功能及氣血盛衰。
趺陽脈的經絡歸屬
趺陽脈隸屬於足陽明胃經,此經脈起於鼻旁,下行至足,貫穿全身,主司消化與氣血生化。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故趺陽脈的搏動情況可直接反映脾胃的強弱及氣血的充盈程度。
趺陽脈的診斷意義
- 脾胃功能的指標
中醫認為「胃為水穀之海」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趺陽脈搏動有力且均勻,表示胃氣充足,消化功能正常;若脈象微弱或沉細,則可能提示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。 - 判斷氣血運行
趺陽脈位於下肢,其脈象變化可反映氣血是否暢達。若脈搏沉伏難尋,可能為氣滯血瘀或陽氣不足;若脈象浮大而數,則可能為胃熱亢盛或陰虛火旺。 - 與寸口脈對照診斷
傳統中醫診脈以寸口脈(手腕橈動脈)為主,但趺陽脈的診察可作為輔助,尤其在判斷下肢氣血循環或脾胃病證時。若寸口脈弱而趺陽脈盛,可能提示上虛下實;反之,若趺陽脈弱而寸口脈強,則可能為上盛下虛。
趺陽脈的臨床應用
古代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及趺陽脈,用以辨別脾胃病證及水濕停聚。例如:
- 趺陽脈浮而澀:可能為脾虛運化無力,導致水濕內停。
- 趺陽脈緊而數:常見於胃熱熾盛或宿食積滯。
趺陽脈的診察雖不如寸口脈普遍,但在特定情況下(如下肢痿痹、脾胃重症)仍為中醫辨證的重要依據。其脈象變化結合全身症狀,可更精準判斷病機,指導治療方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