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趺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趺陽

趺陽,又稱趺陽脈,為中醫診脈的重要部位之一,位於足背動脈搏動處,屬足陽明胃經所過。此脈象主要反映脾胃之氣及後天之本的功能狀態,為診察中焦氣血盛衰的關鍵依據。

趺陽脈的定位與意義

趺陽脈具體位置在足背最高處(即衝陽穴附近),當足背動脈搏動明顯處。中醫認為,此處脈象能直接觀察胃氣的強弱與脾胃運化功能。

  1. 與經絡的關係:趺陽脈屬足陽明胃經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。」其脈氣盛衰直接反映胃腑氣血狀況。
  2. 診斷價值
    • 脈象和緩有力:脾胃功能健旺,氣血充足。
    • 脈象沉弱無力: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常見於食欲不振、腹脹等症。
    • 脈象浮大或數:胃熱亢盛,或外感邪氣侵襲陽明。

趺陽脈的臨床應用

  1. 《傷寒論》中的記載
    張仲景於《傷寒論·序》強調「人迎趺陽,三部不參」,指出趺陽脈與人迎脈(頸部動脈)、寸口脈(手腕橈動脈)同為診斷的重要依據。尤其在陽明病辨證中,趺陽脈的變化可輔助判斷胃氣存亡與病情轉歸。
  2. 脾胃病辨證
    • 若趺陽脈獨大,可能提示胃火熾盛;
    • 若趺陽脈微弱欲絕,則需警惕脾胃氣虛或中陽衰敗。

趺陽脈與其他脈診的區別

  • 寸口脈:主候五臟六腑之氣,偏重全身氣血陰陽。
  • 趺陽脈:專注於脾胃與中焦狀態,尤適用於消化系統疾病或急症(如厥逆)時,輔助判斷胃氣存亡。

趺陽脈的診察,體現中醫「四診合參」的整體觀念,尤其於脾胃系疾病或危重症候中,具有不可替代的診斷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