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趺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趺厥
趺厥,又稱「跌厥」,是中醫典籍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一種病證,主要表現為下肢運動障礙,患者能前行而不能後退。此病與太陽經脈受損密切相關,屬於經絡氣血運行失常所致的肢體功能障礙。
病因病機
趺厥的病因主要與外傷或經脈受損有關。《金匱要略·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蚘蟲病脈證並治》指出:「病趺蹶,其人但能前不能卻」,並進一步解釋:「此太陽經傷也。」太陽經為足太陽膀胱經,循行於人體背部及下肢後側,主司人體的運動與平衡。若因跌撲、外傷或其他因素導致太陽經氣血阻滯,經脈失養,則可能引發趺厥。
此外,趺厥的發生亦可能與氣血虛弱、經絡失調有關。若患者本身氣血不足,經脈失於濡養,或因寒濕、瘀血等邪氣阻滯經絡,均可導致下肢運動功能異常。
臨床表現
趺厥的主要症狀為下肢運動障礙,患者能向前行走,但無法向後退步。《金匱要略淺註》卷八進一步解釋:「得病因趺而致蹶,其人但能前步而不能後卻。」此症狀反映了太陽經受損後,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下肢的協調與控制能力。
除運動障礙外,趺厥患者可能伴有下肢麻木、疼痛,或局部經脈循行部位的壓痛感。若因寒濕或瘀血所致,則可能見下肢沉重、冷感,或皮膚色澤暗滯等表現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趺厥,以疏通太陽經氣血、調和經絡為主。根據具體病因,可採用針灸、推拿、中藥內服或外治等方法。
-
針灸療法:
- 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,如委中、承山、崑崙等穴,配合局部阿是穴,以疏通經氣、活血化瘀。
- 若屬氣血虛弱,可加灸足三里、氣海等穴,以益氣養血。
-
中藥治療:
- 若屬氣血瘀滯,可選用活血化瘀方劑,如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- 若因寒濕阻絡,可選用溫經散寒之劑,如獨活寄生湯。
- 若氣血不足,則以補益氣血為主,如八珍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。
-
推拿與導引:
- 沿足太陽膀胱經進行推拿,以鬆解肌肉、疏通經絡。
- 配合適當的導引術(如八段錦、五禽戲),以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下肢功能。
與相關病證的鑒別
趺厥需與「痿證」、「痹證」等下肢運動障礙疾病相鑒別:
- 痿證:以肌肉萎縮、無力為主,多因脾胃虛弱或肝腎不足所致,與趺厥的經脈受損不同。
- 痹證:以關節疼痛、活動受限為主,多因風寒濕邪侵襲,與趺厥的太陽經損傷病機有異。
趺厥作為一種特定的經絡病證,其治療需結合具體病因與體質特點,以恢復太陽經氣血運行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