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趺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趺骨

趺骨,又稱「跗骨」,屬中醫解剖名詞,指足部跗蹠關節以上之骨骼結構。此部位由多塊小骨組成,包含舟骨、骰骨及三塊楔骨(內側、中間、外側楔骨),與距骨、跟骨共同構成足弓之基礎,主司足部穩定與運動協調。

中醫理論中的趺骨

  1. 經絡循行:趺骨周邊為足三陽經(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脾經、肝經、腎經)交會之處,尤以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足背,與趺骨關係密切。氣血運行至此,若受阻滯,可影響下肢功能。
  2. 生理功能:中醫認為「足為精氣之根」,趺骨作為足部承重關鍵,與腎氣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趺骨之強健與否,可反映腎氣盛衰。
  3. 病理關聯:趺骨若因跌撲損傷或風寒濕邪侵襲,易致局部氣血瘀阻,引發腫痛、屈伸不利,甚則影響行走。古籍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提及,趺骨錯位需手法復位以通其瘀滯。

趺骨與治療
傳統中醫處理趺骨病證,常配合針灸、推拿或外敷藥膏。針灸多取太衝、解谿等穴以疏調經氣;傷科手法則重視整復趺骨錯縫,恢復其「骨正筋柔」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