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趺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趺骨(又稱跗骨)是足部重要的骨骼之一,由7塊小骨組成,呈弓形排列,起到支撐足部和保護關節的作用。趺骨的損傷可能導致足部疼痛、腫脹和活動受限等症狀。

趺骨損傷的常見原因有:

  1. 外力撞擊:如運動中不慎摔倒或被重物砸傷,可能導致趺骨骨折。
  2. 跌倒:足部著地時可能導致趺骨骨折。
  3. 扭傷:足部扭傷時可能導致趺骨韌帶損傷。
  4. 骨質疏鬆:老年人骨質疏鬆可能導致趺骨骨折。

趺骨損傷的治療根據損傷程度的不同可採取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。保守治療包括制動、冰敷和理療,手術治療則包括骨折復位固定和韌帶修復等。

為預防趺骨損傷,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避免外力撞擊。
  2. 注意足部保暖,避免跌倒。
  3. 適度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骨骼強度。
  4. 老年人應定期檢查骨密度,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。

趺骨損傷是常見的骨科疾病,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,一旦發生損傷應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