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胕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胕腫(浮腫)

胕腫是中醫學上的一個術語,指的是由於水液代謝障礙導致水液不能正常排泄,堆積在體內,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浮腫的症狀。胕腫的臨床表現包括皮膚腫脹、按之凹陷困難、不易消退,還可能伴有頭暈、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尿少等症狀。

病因

胕腫的病因大多與脾腎陽虛以及水濕內停有關。脾主運化水液,腎主水液的排泄,如果脾腎陽虛,則運化水液功能失常,水液就無法正常排泄,堆積在體內,形成胕腫。此外,外感濕熱、飲食不節、長期疾病體虛等因素,也可能引起胕腫的發生。

治療和預防

中醫對於胕腫的治療主要針對健脾利水、溫腎化濕進行。常用的中藥有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車前子、豬苓、薏苡仁、蒼朮、防己、黃柏、金錢草等。

在預防胕腫方面,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飲食有節制,不暴飲暴食,避免攝取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
  2.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
  3. 適度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  4.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  5. 對於出現水腫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