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胕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胕腫
胕腫為中醫經典證名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
- 全身浮腫
胕通「膚」,指水濕泛溢肌表所致的全身性腫脹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明言:「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」此證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,濕濁停聚皮下而成。如肺失宣降則水道不通,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,腎陽不足則氣化無權,皆可導致水濕泛溢肌膚,發為胕腫。臨床常見於水腫病初期,多伴隨小便不利、身重倦怠等症。 - 足面浮腫
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提及:「有病腎風者,面胕龐然壅。」馬蒔註解:「胕,足面也。」此專指足背部腫脹,多與腎經病變相關。腎主水,若腎氣虛衰或風邪襲腎,水濕下注,則見足面浮腫,甚則蔓延至踝脛。此類胕腫常伴隨面色晦暗、腰膝酸軟等腎虛之象,或兼風邪表證如惡風、發熱等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胕腫的病理核心在於「水濕停聚」,其病位可涉及肺、脾、腎三焦。
- 肺失通調:風邪犯肺,宣降失常,水液不得下輸膀胱,泛溢肌表,多見於急性水腫,兼咳嗽氣促。
- 脾虛濕困:脾陽不振,運化無力,水濕內停,浸漬四肢,腫勢緩起,按之凹陷,伴脘悶納呆。
- 腎陽衰微:命門火衰,水無所主,泛溢肌膚,以下肢腫甚、畏寒肢冷為特徵,屬陰水範疇。
古籍延伸
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「陽水」與「陰水」,陽水多責之肺脾,起病急驟,腫勢偏上;陰水多因脾腎虛損,腫勢纏綿,以下肢為甚。胕腫之辨,需結合腫勢部位、兼症及舌脈,以明病性之寒熱虛實。
相關證候
胕腫常與「水腫」「腳氣」等證交互出現。若水腫延久不退,可發展為「臌脹」(腹腔積水);而足腫若伴麻木疼痛,則需與「濕腳氣」(維生素B1缺乏症)鑑別。中醫治療以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為大法,依證選用發汗、利尿、溫陽、健脾等方藥,如越婢加朮湯、真武湯、實脾飲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