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胕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胕疝

胕疝為中醫病名,屬「七疝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病位在腹中臍下,以積聚成塊為主要特徵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》明確記載:「腹中臍下有積聚,名曰胕疝也。」指出此症因氣血瘀滯、寒濕凝結,或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導致局部經絡壅滯,形成有形之積。

病因病機
胕疝之成,多與肝脾功能失調相關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則氣機阻滯;脾虛濕盛,運化不力,則痰濕內停。氣滯、血瘀、痰濕互結於臍腹,日久成形,發為胕疝。此外,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寒凝脈絡,亦可加重氣血瘀阻,促使積塊生成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臍下或腹中可觸及腫塊,按之堅硬,推之不移,或伴脹痛、刺痛。腹形膨大,甚則皮色不變或青紫。若兼寒邪,可見畏寒、肢冷、痛處喜溫;若鬱久化熱,則或見局部灼熱、身熱。部分患者因氣機不暢,可兼見噯氣、腹脹、便秘或泄瀉等症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氣滯血瘀型:腫塊堅硬,痛有定處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行氣活血、化瘀散結,方選膈下逐瘀湯加減。
  2. 寒濕凝滯型:腫塊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膩,脈沉緊。治宜溫散寒濕、通絡消積,方用天台烏藥散合五積散。
  3. 痰瘀互結型:腫塊綿軟或韌實,胸悶痰多,舌胖有齒痕,脈滑。治宜化痰祛瘀、軟堅散結,方選海藻玉壺湯合鱉甲煎丸。

古籍佐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亦提及疝病「總由寒濕邪氣客於下焦」,強調寒濕為致病之因;《張氏醫通》則論述積聚「初為氣結在經,久則血傷入絡」,說明胕疝從氣滯發展至血瘀的病理演變。

胕疝作為中醫特色病名,其辨治需緊扣「積聚」核心,結合臟腑氣血辨證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療法的探討,至今仍具臨床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