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胕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胕疝,病名。指腹中臍部積塊。七疝中之一種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:「腹中臍下有積聚,名曰胕疝也」。證見腹中臍部腫塊,腹大,腫痛,或兼有寒熱。

胕疝的病因,多因飲食不節,勞倦過度,或感受外邪,導致脾胃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停聚於腹中,形成積塊。

胕疝的臨床表現,主要為腹中臍部腫塊,腹大,腫痛,或兼有寒熱。

胕疝的治療,以健脾利濕、行氣化瘀為主。可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扁豆、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;用陳皮、半夏、白芥子、大腹皮、香附等行氣化瘀之品。

胕疝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油膩之物;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;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胕疝的危害,主要為腹痛、腹脹、便秘等症狀,嚴重者可導致腹腔感染、腸梗阻等。

胕疝的治療方法,可採取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等。藥物治療以中醫中藥為主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。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,可通過手術切除積塊,緩解症狀。

胕疝的預後,一般來說,胕疝的預後良好。但如果患者沒有及時治療,病情嚴重,可能會導致腹腔感染、腸梗阻等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
胕疝是一種常見的腹部疾病,如果出現腹中臍部腫塊、腹大、腫痛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