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膚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膚證
膚證,出自《麻證新書》,為中醫病證名,主要指麻疹一類的發疹性疾病。此證以皮膚出現紅疹為主要特徵,多與外感風熱時邪或內蘊濕熱有關,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膚證的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感時邪:風熱或疫癘之邪侵襲肺衛,鬱於肌表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疹點。
- 內蘊濕熱:脾胃濕熱內生,兼感外邪,濕熱搏結於肌膚,遂成疹疾。
- 正虛邪乘:若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邪氣易乘虛而入,誘發疹證。
臨床表現
膚證的典型症狀包括:
- 初期:多見發熱、咳嗽、流涕等肺衛表證,類似風熱感冒。
- 出疹期:皮膚漸現紅色斑丘疹,先發於頭面,後蔓延至軀幹四肢,疹點分布均勻,觸之稍隆起,伴隨瘙癢或灼熱感。
- 恢復期:疹退後可有輕微脫屑,熱漸退,氣陰耗傷者或見口乾、乏力。
辨證分型
根據病邪性質與體質差異,膚證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風熱犯表證:疹色鮮紅,發熱惡風,咽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透疹。
- 濕熱蘊膚證:疹色深紅或兼水皰,身熱困重,胸悶納呆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解毒。
- 血熱毒盛證:疹密色紫,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,舌絳苔少,脈洪數。治宜涼血解毒透疹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膚證以「透邪外出」為大法,根據證型選用疏風、清熱、涼血、化濕等法,常用方劑如:
- 銀翹散(風熱證)
- 甘露消毒丹(濕熱證)
- 清瘟敗毒飲(血熱毒盛證)
外治可配合藥浴或塗擦清熱解毒之品,如金銀花、連翹煎湯外洗。
古籍記載
《麻證新書》將膚證歸於麻疹類疾病,強調其傳變規律與臟腑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疹發於陽,由肺而及皮毛」,說明肺衛受邪為發病關鍵。此外,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疹為太陰風熱」,進一步闡明其與溫病學說的聯繫。
膚證的辨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透過分析疹色、形態與全身症狀,判斷病邪深淺與體質狀態,從而擬定個體化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