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膚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膚蒸

病名,為中醫「二十三蒸」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「蒸」在中醫理論中指虛勞病中因陰虛內熱而引發的長期發熱症狀,其熱自內向外透發,如蒸籠之氣,故稱「蒸病」。膚蒸特指熱邪蘊結於肌膚,表現為體表蒸熱、皮膚燥熱或局部灼熱感,常伴隨其他虛勞證候。

病因病機
膚蒸多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陰血耗損,導致陰虛火旺,虛熱內生。熱邪鬱於肌膚,不得宣散,形成「蒸」之病態。此病與五臟虛損相關,尤以肺、腎陰虛為常見基礎,因肺主皮毛,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二者虧虛易使熱邪外浮於肌表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皮膚觸之微熱,或自覺皮下有熱感,午後至夜間加重,可能伴隨潮熱、盜汗、口乾咽燥、形體消瘦等陰虛內熱之象。部分患者可見皮膚乾燥無華,甚或輕微紅疹,但無明顯外感表證。

與其他「蒸病」的區別
「二十三蒸」依熱邪所犯部位不同而分,如骨蒸(熱深伏骨髓)、皮蒸(熱在皮下)、肉蒸(熱蘊肌肉)等。膚蒸側重於熱在肌膚淺層,與「皮蒸」相似,但後者熱象更偏表淺,而膚蒸可能兼有深層虛火外透之勢。

中醫治療原則
傳統治法以滋陰清熱為主,方選如「清骨散」加減,或結合「青蒿鱉甲湯」透熱養陰。若兼肺陰虛,可佐沙參、麥冬;腎陰虧者加熟地、山茱萸。針灸常取太溪、三陰交等穴以滋陰降火。
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蒸病歸於虛勞範疇,言其「熱從內發,外達肌膚」,並強調此類病症多遷延難癒,需調理根本。後世醫家如《外臺秘要》進一步區分各類蒸病,深化對膚蒸的辨證認識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不涉及現代醫學診斷或治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