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膚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膚脹
定義與病因
膚脹為中醫病名,屬水腫病範疇,因陽氣虛衰,寒邪侵襲皮膚之間,導致氣滯水停而成。《靈樞·水脹》明確描述其特徵:「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(鼓^空)(鼓^空)然不堅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按其腹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。」意指寒氣鬱於肌表,使皮膚腫脹緊實,按壓後凹陷難復,但腹部皮膚顏色未變,與「水脹」「鼓脹」等證有別。
病機分析
- 陽虛寒凝:陽氣不足,無力溫煦體表,寒邪乘虛客於皮膚,阻遏衛氣運行,致水濕停聚。
- 宗氣失守:《醫醇剩義》進一步指出,宗氣虛衰則「虛氣無歸」,寒邪隨氣流竄周身,浸淫皮膜,故見腹大、身腫而皮厚。
- 氣化失司:三焦氣化功能受阻,水液代謝失常,濁陰壅滯於肌腠,加重腫脹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全身腫脹,尤以腹部膨大為著,皮膚緊厚,按之凹陷如泥,久不復原。
- 兼證:或伴畏寒、四肢不溫、氣短乏力等陽虛之象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遲。
鑑別診斷
- 風水:多因風邪襲表,肺失宣降,腫勢迅疾,頭面先腫,按之凹陷易復,兼表證(惡風、脈浮)。
- 水脹(水腫):以水濕泛溢為主,按之深陷,腹色蒼白,小便不利,與膚脹之「皮厚色不變」有異。
- 鼓脹:以腹部脹大如鼓、青筋暴露為特徵,多屬肝脾腎功能失調,氣血水互結,與膚脹之寒客皮膚病位不同。
治療原則
以「扶陽祛寒、理氣化濁」為大法,重在溫補宗氣、散寒通滯。
- 代表方劑:
- 祛寒建中湯(《醫醇剩義》):溫中補虛,散寒行氣,適用於寒凝氣滯之膚脹。
- 真武湯加減:若兼腎陽不足,可佐溫腎利水之品。
- 實脾飲:針對脾虛濕盛者,健脾溫陽,行氣利水。
古籍佐證
《靈樞》強調寒氣為致病主因,後世醫家如費伯雄進一步闡發宗氣虛衰之機,補充「虛氣無歸」的病機轉歸,為臨床辨治提供理論依據。
備考
膚脹與其他水腫證候雖有相似,然其「皮厚、腹色不變、按之窅而不起」為辨證關鍵,治療需緊扣寒客皮腠、陽虛氣滯之核心,不可單純利水消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