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膚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膚翳

膚翳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眼生障翳,其狀薄如蠅翅,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八》首載此證,歸屬外障眼病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上攻、肝腎陰虛或氣血瘀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犯目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目竅,灼傷黑睛,結為薄翳。
  2. 肝火上炎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燔灼目絡,形成翳障。
  3.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上炎於目,睛珠失養而生翳。
  4. 氣血瘀滯:外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目絡瘀阻,翳膜凝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翳膜菲薄透明,如蠅翅覆蓋黑睛,邊緣不清。
  • 視物昏矇,如隔薄紗,或見光影晃動。
  • 或伴輕度畏光流淚,眼瞼微紅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(風熱證);或見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(陰虛證)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壅盛

    • 治則:疏風清熱,退翳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蟬花散(《銀海精微》)加減,主用蟬蛻、菊花、木賊草等。
  2. 肝火上擾

    • 治則:清肝瀉火,消翳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合退翳散,佐以青葙子、決明子。
  3. 陰虛夾熱

    • 治則:滋陰降火,養肝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加減,配女貞子、密蒙花。
  4. 氣滯血瘀

    • 治則:活血化瘀,散結消翳。
    • 方藥: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合撥雲退翳丸,酌加丹參、紅花。

外治法

  • 點眼藥:選用八寶眼藥珍珠明目液,以清熱解毒、退翳明目。
  • 熏洗法:以桑葉、菊花煎湯熏洗,疏風清熱。

古籍考據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膚翳者,睛上微薄如膚,輕則如蠅翅,重則遮瞳神。」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區分:「翳有冰瑕、雲霧、棗花之異,膚翳屬輕淺之候。」顯示古人對翳證分類之精細,而膚翳多屬病變初期,治宜及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