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膚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膚瞤
證名,又稱「肌肉瞤動」,指肌肉不自主跳動或抽動之證候,屬中醫傷寒誤治後形成的「壞病」範疇,多因陽氣虛衰、津液虧損,或經脈失養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張仲景述:「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針,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。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」文中指出,若誤汗、誤下後,陽氣大傷,陰寒獨盛,再施以燒針等強行發汗之法,可導致「膚瞤」,並伴隨面色青黃、胸中煩悶等症,屬病情危重之象;反之,若面色微黃、手足溫暖,則預後較佳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陽氣虛衰:
太陽病誤治後,過汗或誤下損傷陽氣,陽虛不能溫煦筋肉,經脈失於濡養,故見肌肉瞤動。此類患者多伴畏寒、四肢不溫、脈沉弱等陽虛之象。 - 津液耗傷:
發汗過度或誤用攻下法,導致津液虧損,筋肉失潤,引發筋惕肉瞤。《傷寒論》中「陰陽氣並竭」即指氣血津液俱虛,陰陽失衡,進一步加重肌肉跳動。 - 肝風內動:
後世醫家補充,若陰血不足,肝失所養,虛風內擾,亦可見膚瞤,並伴頭暈、肢麻等症,屬「血虛生風」之變證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筋惕肉瞤:
與膚瞤類似,但範圍更廣,泛指筋肉跳動,常因發汗過多、陽虛水泛(如真武湯證)或血虛風動所致。 - 中風顫動:
屬肝陽化風之證,多見肢體震顫,與膚瞤之局部肌肉跳動有別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,膚瞤若見於傷寒後期,屬「虛極生風」,需辨陽虛或陰虛。清代溫病學派則補充,熱病後期陰液耗傷,亦可致肌肉瞤動,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中「陰虛風動」之描述。
總結
膚瞤為中醫外感病誤治後的常見變證,核心病機在於陽氣虛損或陰液不足,治療需以溫陽益氣(如附子類方)或滋陰熄風(如芍藥甘草湯)為主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虛實。此證反映了中醫「陽氣為根本」及「誤治傳變」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