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否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否隔」詳解
「否隔」為中醫術語,意指氣機壅滯、阻隔不通的病理狀態。「否」通「痞」,有閉塞之意;「隔」則指阻隔,合稱形容人體氣血運行受阻,升降失常的現象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天氣否隔」,原指自然界氣候壅塞不暢,後引申至人體生理病理的解釋。
病因病機
否隔的形成與「氣機失調」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機制:
-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導致肝氣鬱結,氣滯日久則壅塞經絡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中焦運化無力,濕濁內停而阻遏氣機。
- 外邪侵襲:風寒暑濕等外邪客於腠理,使營衛之氣運行受阻。
- 痰瘀互結:氣滯生痰,血行不暢成瘀,痰瘀膠結進一步加重經絡壅滯。
臨床表現
否隔的症狀以「痞滿、脹痛、堵塞感」為特徵,具體因部位而異:
- 上焦否隔:胸悶氣短、喉間如物梗阻(梅核氣)。
- 中焦否隔: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,甚則嘔逆(類似痞證)。
- 下焦否隔:少腹脹痛、二便不利,或婦女經行不暢。
與相關證候的鑒別
- 「痞滿」:多屬中焦脾胃氣滯,以脹滿為主,較少涉及全身氣機。
- 「鬱證」:情志致病為先,氣滯範圍廣,常伴情緒抑鬱。
- 「痰飲」:以水液代謝障礙為主,雖可兼見否隔,但病理重心不同。
中醫治法
治療以「通」為原則,根據病機選用相應方藥:
- 理氣開鬱:如柴胡疏肝散、半夏厚朴湯,適用於肝鬱氣滯所致否隔。
- 化痰祛濕:二陳湯合平胃散,針對痰濕中阻型。
- 活血通絡:血府逐瘀湯,用於氣滯血瘀、經絡不通者。
- 升降氣機:旋覆代赭湯調和脾胃升降,改善中焦痞塞。
經典理論溯源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百病生於氣」,否隔即氣病之典型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發展「痞證」治法,李東垣強調「脾胃為氣機樞紐」,均深化對氣機壅滯的認識。清代葉天士更指出「初病在氣,久病入絡」,說明否隔日久可能演變為絡脈瘀阻的複雜病變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氣滯之根源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