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否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否格
否格為中醫病名,指陰陽二氣阻滯不通、不相順接所致之病證,首見於《中藏經·陰陽否格論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陰陽失調,氣機逆亂,陽氣上亢或陰寒下盛,導致上下不得交通,形成上熱下寒之病理格局。
病機與證候
- 陽亢於上:
陽氣上奔,燔灼上焦,主要影響脾肺二臟。臨床可見面赤煩熱、口乾咽燥,甚則發為黃疸,其色黃赤,此因陽極生熱,濕熱熏蒸,膽汁外溢所致,屬「陽黃」範疇。 - 陰盛於下:
陰寒下趨,凝滯下焦,累及腎肝。證見四肢厥冷、面色青黑、小腹冷痛,甚則寒厥,此因陰極生寒,陽氣不達四末,臟腑失溫而成。
與相關病證之關聯
- 黃疸:否格之陽亢型可演變為陽黃,屬濕熱蘊結;若陰寒內盛,則可能轉為陰黃,屬寒濕困脾。
- 厥逆:否格之陰盛型易致寒厥,與《傷寒論》所述「手足厥寒」相類,然否格更強調陰陽上下隔拒之整體病機。
- 痞證:否格之氣機窒塞與「痞滿」相關,但痞證多屬中焦氣滯,而否格涉及陰陽升降失常,範圍更廣。
理論延伸
否格之概念,與《內經》「陰陽離決」及後世「水火不濟」理論相通,均強調陰陽失衡之極端狀態。其治療當以調和陰陽、疏通氣機為要,如瀉上焦之熱、溫下焦之寒,或引火歸元、交通心腎等法,具體用藥需辨證施治。
此病名雖古籍記載簡略,然其病理機制對理解中醫陰陽學說及複雜病證具有重要意義,可與現代「寒熱錯雜證」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