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鳳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鳳眼穴

鳳眼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東晉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記載其位於「兩手大拇指內邊爪後第一文頭」,主治卒發吐逆。後世醫籍如《太平聖惠方》、《針灸集成》進一步擴充其應用,指出該穴可療小兒雀目(夜盲)、目生白翳(角膜混濁)、手指屈伸不利等症。至近代,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明確定位於「大指甲後約一寸,內側橫紋尖端」,並命名為「鳳眼」,強調其對一切目疾的調治作用。

穴位定位與取穴法

鳳眼穴位於手拇指橈側緣(內側緣),指甲根角旁開0.1寸,或指間關節橫紋頭赤白肉際處。取穴時可屈拇指,於第一指節橫紋末端赤白肉際處按壓,局部常有明顯酸脹感。

中醫理論與主治

  1. 目疾調治
    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鳳眼穴屬手太陰肺經所過區域,而肺主氣,肝藏血,氣血調和則目明。此穴能疏通局部經氣,兼調肝肺,故對目赤腫痛、視物模糊、白翳遮睛等症有效,尤擅改善小兒肝血不足所致的雀目。
  2. 經絡作用
    手拇指為肺經井穴(少商)所居,鳳眼鄰近井穴,能宣肺清熱、開竅醒神。針刺此穴可激發肺經氣血,間接調節肝經(肝肺經氣相貫),達到疏風明目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  3. 局部病症
    因穴位位於手拇指關節處,刺激該穴可緩解指節拘攣、屈伸不利,符合「腧穴所在,主治所及」的取穴原則。

針刺與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1~0.2寸,局部微痛或脹感為度。
  • 艾灸:以艾炷灸1~3壯,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目疾或手指痹痛。

配伍應用

古籍記載鳳眼可單獨使用,臨床亦常配伍其他穴位以增強療效:

  • 配睛明、太陽,加強明目退翳之效;
  • 配合谷、太衝(開四關),調和氣血以舒筋活絡。

鳳眼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,但因其特殊療效,歷代針灸醫家均重視其臨床價值,尤其於眼疾與手部功能調理中具獨特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