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表虛(繁體中文)

定義與病機
表虛為中醫表證之一,指衛陽氣虛弱,腠理疏鬆不固,導致營陰外泄的病理狀態。其核心病機在於「衛陽不固,營陰失守」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」若衛氣虛弱,則腠理開泄,汗液外溢;營陰隨汗流失,進一步加重體表防禦功能失調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臨床表現
表虛證除具備表證基礎症狀(如惡寒、發熱、頭痛)外,特徵如下:

  1. 自汗或汗出惡風:因衛陽不固,津液外泄,患者常不自覺出汗,尤其於活動後或輕微受風時加劇,且汗後畏寒更明顯。
  2. 脈象浮緩:浮主表證,緩脈反映氣血不足、推動無力,與衛陽虛弱相應。
  3. 其他兼症:或見面色淡白、舌淡苔薄白,甚則鼻鳴、氣短等肺氣不足之象(因肺主皮毛,與衛氣密切相關)。

病因與辨證要點

  1. 外感誘因:多由風邪襲表所致,因風性開泄,易傷衛陽。
  2. 內傷基礎:素體氣虛(尤以肺脾氣虛為主)、久病耗氣,或過度發汗(如誤用辛溫解表藥)損傷衛陽,均可能導致表虛。
  3. 鑑別診斷
    • 表實證:無汗、脈浮緊,屬寒邪束表,腠理閉塞。
    • 裏虛證:無表證症狀,以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為主。

中醫治法與用藥思路
治療以「益氣固表,調和營衛」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:

  • 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):桂枝辛溫通陽,芍藥斂陰和營,生薑助衛,大棗甘草補中,共奏解肌發表、調和營衛之效。
  • 玉屏風散(《醫方類聚》):黃耆補肺脾之氣,白朮健脾,防風走表祛風,專治衛氣不固、反覆感冒者。

相關理論延伸
表虛證與「營衛不和」密切相關。《傷寒論》提出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」,即指衛氣雖能抗邪於表(衛強),但營陰不能內守(營弱),故汗出不止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為「衛陽虛」與「營陰泄」並存的病機模型,深化對表虛本質的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