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蜂子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蜂子毒

蜂子毒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其狀如蜂巢,發於咽喉或臉腮部位,以局部癢爛、色黃如蜂為主要特徵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二,後《咽喉經驗秘傳》進一步描述其症狀:「蜂子毒或在臉腮癢爛,或在喉間舌下作臖,色黃如蜂。」指出病變可涉及面部及咽喉,並強調其色澤與蜂相似的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蜂子毒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或脾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。風熱之邪客於肌表,與內熱相搏,蘊結於咽喉、臉腮,化腐成毒,發為癢爛;若脾胃濕熱內蘊,循經上炎,亦可熏灼喉舌,形成局部臖腫、色黃如蜂之狀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滯」,故臨床多見紅腫熱痛、潰瘍滲黃等實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
    • 發於臉腮者,可見皮膚癢痛、潰爛流黃水,表面如蜂巢狀。
    • 發於咽喉者,喉間或舌下臖腫,黏膜色黃,伴吞嚥困難、灼熱感。
  2. 全身症狀
    • 或見發熱、口乾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熱毒熾盛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清熱解毒、瀉火消腫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。
    • 功效:直折火毒,適用於熱毒壅盛之蜂子毒,症見紅腫劇痛、煩躁口渴者。
  2. 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:
    • 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玄參、板藍根等。
    • 功效:疏風散熱、解毒利咽,尤適於兼風熱表證者。
  3. 外治輔助
    • 可配合冰硼散、錫類散等吹喉,或金銀花、野菊花煎湯漱口,以清局部熱毒。

古籍考據

《奇效良方》將蜂子毒歸於「咽喉門」,與「喉痹」「乳蛾」等並列,顯示其屬急症熱證範疇。而《咽喉經驗秘傳》進一步區分其病位與形色,強調「色黃如蜂」的辨證要點,為後世提供明確診斷依據。

蜂子毒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局部病變與整體病機的結合,透過清熱解毒、內外並治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