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蜂螫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蜂螫傷
蜂螫傷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七。蜂毒之性多屬火熱,兼挾風邪,其毒性強弱因蜂種而異,人體稟賦不同,反應亦輕重有別。
證候表現
- 輕症:螫處局部紅腫灼痛,無全身不適,一二日內腫消痛止,可自癒。
- 重症:局部赤腫焮熱,痛如錐刺,或潰爛成瘡,伴頭暈目眩、煩躁嘔惡、脈象細數。
- 危症:毒邪熾張,頭面俱腫,身熱喘促,甚則毒陷心包,致神昏閉脫,危及性命。
病機析義
蜂毒入絡,風火相煽,毒聚皮肉則腫痛;毒邪內攻,擾及氣血,則見煩嘔、脈數;若正虛毒盛,內傳營血,可致喘促神昏。
治法方藥
- 外治
- 雄黃散:雄黃研末,醋調外敷,取其解毒辟穢之效。
- 馬齒莧膏:鮮馬齒莧搗爛敷患處,清熱涼血解毒。
- 季德勝蛇藥片:研末調敷,專治蟲毒咬傷。
- 內治
- 清熱解毒:菊花、蒲公英、金銀花、甘草煎湯內服,疏風清熱。
- 單方驗方:秦艽一味煎服,善解蜂毒,兼通絡止痛。
- 危證處理:當急予犀角地黃湯加減涼血解毒,或配合現代醫學救治。
古籍選錄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蜂蠆之傷,疼腫驟發,急宜去毒,遲則走黃。」強調外治當速,防毒內陷。蜂螫之證,總以清解為先,辨其輕重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