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蜂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蜂漏

蜂漏為中醫古籍所載之九種漏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。其病因病機主要涉及飲食勞倦、津液耗傷後過飲生冷流水,或蜂毒未清,鬱久化熱,腐肉成瘡。此證好發於頸項,亦可蔓延至胸前,初起如癰疽,腫硬疼痛,繼而潰破成漏,瘡口難斂,膿水淋漓,此起彼伏,纏綿難愈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勞傷:過勞耗氣,脾胃虛弱,復因渴飲生冷,水濕內停,與熱相搏,結於經絡。
  2. 蜂毒殘留:蜂螫後毒邪未盡,鬱而化火,腐蝕血肉,形成瘻管。
  3. 痰熱互結:濕熱久蘊,煉液成痰,痰熱瘀阻頸側少陽經脈,與淋巴結核(瘰癧)病機相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頸項單發或多發瘡瘍,潰後成漏,膿液稀薄或夾血水,周圍皮膚紫暗,或見蜂巢狀竇道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低熱、倦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為主。
    • 五香散(《外科正宗》):木香、沉香、乳香等,行氣活血,托毒外出。
    • 消瘰丸加減:玄參、貝母、牡蠣,軟堅散結,適用於痰核凝滯者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露蜂房散:露蜂房煅存性研末,調敷患處,祛腐生肌。
    • 手術療法:古稱「掛線法」或「切除法」,用於瘻管深陷、膿腐不盡者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蜂漏形如蜂窠,膿水浸淫」,與頸淋巴結核(瘰癧潰後)相似,均屬陰虛火旺、痰瘀交阻之證。然蜂漏特異處在於其發病多與蟲毒相關,治療需兼顧解毒通絡。

此證預後與正氣盛衰相關,若調治得當,膿盡肌生可癒;若遷延失治,恐耗傷氣血,轉為虛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