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蜂窠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蜂窠漏
蜂窠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肛漏(肛瘻)之一種特殊類型,其特徵為漏管分支繁複,外口多發,狀如蜂巢,故得此名。此病首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書中述:「蜂窠漏……若皮硬色黑,必內有重管。」意指其漏管結構複雜,若患處皮膚堅硬色暗,則提示深部存在多重迂曲管道,病情較為深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蜂窠漏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壅滯所致。或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濕熱;或因肺脾兩虛,運化失司,濕濁內聚,下迫大腸,腐肉成膿,久則穿腸透臀,形成漏管。其病理特點為「正虛邪戀」,局部氣血瘀阻與膿毒腐蝕交互作用,致使漏管纏繞,難以癒合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徵象:肛周多處外口,膿水淋漓,漏管走行迂曲,按之硬結相連,若擠壓周圍組織,可見膿液自數孔溢出,形似蜂窩。
- 皮膚變化:外口周邊皮色暗褐或紫黑,觸之堅硬,此為「重管」深伏之兆,提示漏管貫穿深部肌腠。
- 全身症狀:可伴隨肛門墜脹、潮熱盜汗(陰虛火旺),或倦怠乏力、納呆(脾虛濕蘊)等證候。
辨證要點
- 濕熱蘊結證:漏管膿液稠黃,肛門灼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血兩虛證:膿水清稀,瘡口晦暗不斂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- 陰虛火旺證:午後潮熱,漏管分泌物夾血絲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以「消托補」三法為綱,根據病程虛實調治:
- 實證(濕熱為主):清熱解毒、祛腐生肌,方選 萆薢滲濕湯 合 透膿散 加減,外敷 九一丹 化腐引流。
- 虛證(氣血不足):益氣養血、托毒外出,方用 托裏消毒散 或 十全大補湯,配合 生肌玉紅膏 外塗。
- 陰虛火旺證:滋陰降火,方選 秦艽鱉甲湯 加減。
外治與手術
傳統中醫外治強調 掛線療法 或 藥捻引流,以腐蝕管壁、逐步切開,避免一次性切割導致氣血暴傷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有「退管錠子」等方藥,用於化脫瘻管。
蜂窠漏因病情纏綿,需結合整體辨證與局部處理,標本兼顧,方可漸收全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