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蜂窠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蜂窠癧
蜂窠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瘰癧之一類,特指生於左耳根部、形如蜂巢之結塊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其形質堅硬,串生如珠,排列緊密,狀似蜂窠,故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蜂窠癧多因肝鬱氣滯、痰火凝結所致。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灼津成痰;或外感風熱邪毒,與內在痰濕相搏,凝聚經絡,發為結核。其病位多在少陽經循行之處,與肝膽經氣血失和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耳根部皮下結核,小如豆粒,漸次增大,數枚相連,凹凸不平,觸之堅硬。若未及時調治,可潰破流膿,形成竇道,纏綿難癒。患者或伴口苦咽乾、胸脅脹悶等肝鬱化火之證。
治法與方藥
-
內治
- 肝鬱痰凝:宜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,方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,酌加夏枯草、浙貝母、玄參等。
- 痰火壅盛:當清熱化痰、軟堅散結,可選消瘰丸(玄參、牡蠣、貝母)配合黃芩、梔子等清肝瀉火之品。
- 氣血兩虛:若久病潰後膿水清稀,需益氣養血托毒,方用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-
外治
- 未潰時可用陽和解凝膏外貼,或金黃散調敷以消腫散結。
- 已潰者則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文獻溯源
《外科大成》將此症歸於瘰癧範疇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其與肝膽經絡之關聯,強調「瘰癧多生頸項,連及耳後,由三焦肝膽風熱血燥而成」。蜂窠癧之特殊形態,亦反映痰瘀互結之病機深重,治療需注重疏導經氣、標本兼顧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淋巴結結核」或「慢性淋巴結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機調暢,結合局部症狀施治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