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鋒針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鋒針法
鋒針法為中醫眼科傳統外治技法之一,屬「劆法」範疇,主要運用小鋒針或三棱針刺刮局部瘀滯,以達疏通經絡、瀉熱排毒之效。此法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為古代治療眼疾之急症外治手段,針對「蟹睛疼痛」「突起睛高」等實熱瘀阻之證,透過刺破患處,引導瘀血或邪熱外泄,緩解眼部脹痛及氣血壅滯。
理論基礎
鋒針法之施術,根植於中醫「通則不痛」與「宛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鋒針「刃三隅,長一寸六分」,形制尖銳,專用於刺絡放血,其作用機理在於:
- 瀉熱解毒:針對肝經風熱或脾胃積熱上攻於目,導致眼瞼紅腫、睛珠脹痛者,刺破瘀滯可導邪外出。
- 活血通絡:眼部氣血瘀阻,如外傷或內傷所致血絡纏繞、睛生翳膜,鋒針輕刺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- 開竅泄濁:對於痰濕瘀結之「突起睛高」,刺破後排出濁液,減輕眼壓。
操作與適應症
古代醫家運用鋒針法多結合「開導」理論(見《審視瑤函》),其操作分為以下步驟:
- 辨位定穴:選取眼瞼瘀滯明顯處或睛珠隆起部位,避開血絡主幹。
- 輕刺速出:以鋒針尖鋒快速點刺,深度約1-2分,見血或黏液出即止,不可深傷內膜。
- 輔以藥洗:術後常以蒲公英煎汁或黃連水外敷,清熱斂瘡。
適應症除古籍所載「蟹睛」(類似今之角膜穿孔伴虹膜脫出)、「突起睛高」(疑似急性青光眼或眼內炎)外,亦曾用於「赤絲虯脈」(結膜血管迂曲充血)及「胬肉攀睛」初期屬實熱者。
現代視角
隨醫學發展,鋒針法因操作風險較高(如感染、誤傷深層組織),已漸被針灸毫針、藥物內服及現代手術取代。然其「刺絡泄邪」思路仍影響中醫外治法,如耳尖放血治療急性結膜炎,或背俞穴點刺結合拔罐祛瘀,皆承襲鋒針瀉實之旨。
此技法雖式微,然作為中醫眼科「急則治標」之代表,反映古代醫家對眼症與經絡關聯的深刻認識,亦為研究傳統外治術演變的重要案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