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鋒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鋒針
鋒針為中醫傳統九針之一,形制取法於絮針,其特徵在於針身呈圓柱狀(「筩其身」),針尖鋒利,三面開刃(「刃三隅」),長約一寸六分。此針具最早記載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及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後世亦稱「三棱針」,主用於刺絡放血,治療熱證、癰腫及經絡痼疾。
形制與功能
鋒針的設計獨特,針尖三棱構造使其便於快速刺破皮膚及淺表絡脈,達到「瀉熱排毒」之效。《靈樞》明言其「主癰熱出血」,意指通過刺血療法,可疏通壅滯的氣血,解除熱毒蘊結。此外,因三棱刃能深入痼痺之處(「以發痼疾」),故亦用於頑固性經絡閉阻,如久痺、瘀血積聚等症。
臨床應用
- 熱病與癰腫:針對實熱證,如咽喉腫痛、目赤癰瘡,鋒針點刺局部或相關穴位(如少商、委中)出血,可迅速清瀉火毒。
- 痼疾痺證:對於氣血瘀阻日久所致的關節痺痛、麻木不仁,鋒針刺絡可破瘀通絡,配合拔罐增強祛瘀之效。
- 急症處理:古代中醫亦用鋒針於中暑、昏厥等急症,刺十宣或耳尖放血以醒神開竅。
理論依據
鋒針的運用符合中醫「宛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,即對瘀滯病邪需直接祛除。其三棱設計強化了「通」的效用,尤其適合「血實有餘」之證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釋,鋒針放血能調和營衛,引邪外出,與毫針的補瀉手法相輔相成。
現代延伸
當代中醫仍沿用鋒針於刺血療法,並結合無菌技術改良操作。其適應症擴展至濕疹、帶狀皰疹等皮膚病,以及高血壓、頭痛等內科雜症,體現傳統針具的延展性。
鋒針作為九針中專攻「瀉實」的利器,其形制與功效緊扣中醫辨證核心,展現古代醫家對器械與治療的精準對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